科技支撑半岛蓝色经济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04:20 

播出地点: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阳光政务热线”直播间

播出时间:10108:00900

主持人:高原

特邀嘉宾: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

海洋新兴产业潜力巨大

主持人:我们先来接听一位听众朋友打来的电话。

听众:我有一个问题问李厅长,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排全球前列,年均总量却是倒数。我看到媒体上有一些关于海水淡化的报道,那么目前我们山东省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根据目前掌握的技术能不能进行产业化,未来前景怎样?

李乃胜:感谢这位听众提出了一个科技含量很高、很了解山东经济特点的问题。大家知道,山东沿海特别是青岛严重缺水,这些年通过治理,有了很大改善。要解决水的问题,还要面向大海,取之于海洋。

从发展方向上说,海水淡化是一个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目前,海水淡化还有一系列的关键因素期待着突破。现在使用的海水淡化方法,一个是蒸馏法,另一个是渗膜法。就渗透法而言,渗透需要渗透膜,而目前这种膜的价格还比较高。

关于海水淡化,山东以青岛、烟台为龙头,在全国率先发展自主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青岛的胶州湾现在已发展到日产淡化海水2000吨。另外,百发集团也已正式介入,今年年底就有望正式投产,可年产淡化海水10万吨。海水淡化可以成为新兴产业,并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我认为,总体上海水淡化处在一个膨胀发展的起跑线上。

作为新兴产业,海水不仅仅是淡化,比如说像青岛,一些规模大的发电厂,把水冷却、化验、冲渣等,每天的用量非常大。再者,可当做老百姓的生活用水。青岛有一个海龙海之润的小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海水冲厕所,每家一海水管道。据统计,用海水冲厕所,每天差不多占生活用水的一半。还有海水景观,小区沿海,小区里面流水用的是海水。另外,海水游泳池,而且海水天然有抗菌消毒作用。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是海水空调,既然海水已经到小区了,就利用海水冬天制热,夏天制冷。一个小区里面能利用海水做四件事,可以说已经把海水利用做了一个示范区。

还比如说海水灌溉,现在一系列的海水蔬菜,全海水的、半海水的都有。总之,将来围绕海水做新兴产业,还是大有可为的。

拥有海洋科技国家队

主持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谈到蓝色经济,海洋科技自然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山东海洋科技发展的情况好吗?

李乃胜:好的。山东的海洋科技可以说是山东科技的品牌,因为山东科技领域承载的第一就是海洋科技。山东凝聚了具有国家水平的海洋人才,拥有国家海洋装备以及一流的工作业绩。我个人认为,山东海洋科技研究团队就是国家队。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从人才上山东占了一半以上,现在山东全职海洋科研工作者有5万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00人,副教授近3000人。这支海洋科技研究队伍承担的国家重大海洋专项占了全国的一半,海洋科技经费的占有量也是全国的一半。

第二,国字号的一些重要海洋基地、国家的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正在青岛建设,这一系列的国字号的重要基地主要集中在山东,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第三,这支队伍承担着国家目标,完成了多项公益性的海洋调查研究,如查清中国海、探索四大洋、考察南北极。这三大任务都是从山东起航走向了大洋。

第四,蓝色经济产业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过去提到海洋,靠海吃海,捕鱼捉蟹,后来发展到海上航运。其中,面对人口不断升高,资源入不敷出,中国人开始养殖,养海带,养对虾,养扇贝,养鱼,养海参、鲍鱼,这都是中国人创造的,在国际上堪称第一。经过了五次浪潮,使海产品总量超过了5000万吨,人均由15年前的8公斤,到现在的40多公斤。这其中都包含着山东海洋科技人员的奉献。

山东半岛的蓝色优势

主持人:说到半岛,我们说中国有不少,比如像辽东半岛,这都是非常有名的。而胡总书记所提出的,在山东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您认为山东半岛的优势主要在哪些方面?

李乃胜:首先是地理优势,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就像站在大海里的龙头。这个体现了什么?说大了,它北靠东三省,南接长三角。具体的说,半岛联系胶东,长三角连接渤海、黄海。可以说山东半岛是渤海的咽喉。

第二,台风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每年平均台风数量达810个左右,每一场台风造成的损失都非常巨大。但是对山东半岛来讲,正面的台风非常少,即使有,到了山东半岛的风力也大大减少。另外,山东在海洋科技方面领先,刚才我已介绍,我们承载着国家队的责任,建设半岛经济区一定是科技支撑的高新经济区。

第三,我们近海资源丰富。如黄海沙滩资源,阳光碧海蓝天沙滩,可以说是在全国独一无二。从莱州一直到黄海的黄金沙滩,胶南的龙湾,日照等都是黄金沙滩,这样的资源在全国屈指可数。

第四点,如海洋工程技术,包括一些海洋精细化工等这些领域,山东在全国居于一半,因此说山东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可谓是得天独厚。

海洋产业科技亟须加强

主持人:听了李厅长的介绍,使我们对山东独特的海洋优势和科技强势有所了解。请您再给我们谈一下山东在海洋事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不足?

李乃胜:刚才说了山东的一系列优势,下面说一下存在的重要不足和问题。

第一点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我们虽然有着国家水平的人才队伍,但国家经费引导的大部分都是国字号的,瞄准国家公益性海洋工作的较多。在人才结构上,有85%以上的海洋科技工作者从事的是公益上的海洋调查研究,真正从事海洋产业发展的人数还很少,并且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

第二点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山东的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很多产业特别是涉及到海洋传统产业一统天下,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劳动产业,穿个白大褂,戴个帽子,在卷海带卷,在做一些食品加工。这里面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加工,二是原料食品。从海洋食品、水产品到卤水化工,卖给国外的都是原料,人家买去之后,做一些更高端的产品。这已说明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同时,我们的产业科技含量还不高,甚至说我们缺少高端的海洋产品。比如说海参,这几年山东发展的非常快,而且总量上占全国的多半以上,但依然缺少叫得响的品牌。这里面更重要的是科技支撑的问题。面临的这些问题,期待着在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通过提高核心技术,从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入手来改善或调整山东产业结构,塑造山东的海洋品牌,使之变成在市场竞争的名牌产品。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