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步入有着"油城"之誉的山东省东营市,只见蓝天白云相映,鱼游碧波清流,街道遍布绿荫,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黄河三角洲前沿大地徐徐展开。良好的生态是全市努力改善环境质量的成果,也是全市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在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完全重合的市,东营面临着独特的发展机遇。全市把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努力构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不断创新环境执法监管手段,全面推进水、气污染治理工作,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
齐抓共管--
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部门各负其责、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
东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制定了《东营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东营市循环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意见》,建立了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按照环保模范城市不断提高的标准要求,实施持续改进工作措施,着力打造"环境优先"、"高效生态"的黄蓝经济区。
为保证环保工作有序协调开展,东营市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主任,建立了常设的专门办公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为将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全市开展了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环境保护模范企业、绿色学校和社区系列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示范区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市级文明生态村732个,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29所、市级绿色学校74所、省级绿色社区23个、市级绿色社区65个。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部门各负其责、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已经形成。
综合防控--
制订了《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开展环保行动实施方案》,召开高规格、大规模动员会议
东营市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控制闸"、"调节器"和"杀手锏"作用,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有效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
2008年以来,东营市仅通过环境保护预审环节就否决或要求调整选址建设项目37个。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把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自2006年至2009年,全市22家重点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部通过了省环保厅的评估、验收。22家企业共实施清洁生产方案698个,完成清洁生产投资2.5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1亿元。22家企业年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82.8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2183.8吨,削减废水排放97.3万吨,削减固体废弃物1.1万吨,节水148.8万吨,节电1.87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1.23万吨,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
2010年,东营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开展环保行动,下发了《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开展环保行动实施方案》。2010年10月19日召开了全市高规格、大规模动员大会,成立了市委、市府、胜利油田主要领导挂帅的指挥部,从各责任单位抽调40余人组成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强力推进模范城市成果持续改进提高工作。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督促企业在"治"和"用"上下功夫,按照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加严的原则,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达到60mg/L以下。作为全国造纸龙头企业的华泰集团,近年来先后投资10多亿元用于环境保护,污水处理规模达到了10万吨/日,在生化处理的基础上,2010年投资1.5亿元建设了四期氧化法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处理后的废水除部分用于生产外,其余全部用来灌溉造纸速生林。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突出抓好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建设与运行,全市17家燃煤电厂全部建设了炉外脱硫设施,对小型燃煤电厂实施结构调整,全部予以关停。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工艺废气,建设了硫磺回收、气柜收集等装置,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对橡胶轮胎行业的炼胶烟气,建设密闭收集、烟气处理等装置,较好地解决了异味污染问题。
创新体制--
打造“一体化、全方位、无盲区”的环境监管和预警体系,建立起规范、一体化的环保热线受理办理机制和环境信访快速反应机制
东营市以“数字环保”建设为主线,不断创新环境执法监管手段,强化监管能力建设,紧紧围绕综合受理、快速反应、监测监控、决策支撑等业务工作的开展,着力打造“一体化、全方位、无盲区”的环境监管和预警体系,全方位环境监管体系初具雏形。
为全面落实环境监管,东营市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耳目作用,不断实现从人工向自动化的转变,全市先后投入近1亿元对51家重点废水排放企业、10家城市污水处理厂、61家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测设施,建设了12个河流断面自动监测站、15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重点河流断面和城市空气环境的实时监控。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市、县(区)两级环境监控系统,实现了省、市、县(区)三级联网和第三方运营,运行率和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在全市重点排水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出口建设了生物指示池,放养鱼类,通过生物监控手段监测水质变化,直观表征污水排放情况。
为全面、及时、高效地满足群众的环境诉求,东营市以建设“环保110”为目标,建立起规范、一体化的环保热线受理办理机制和环境信访快速反应机制。成立了12369环保热线服务中心,综合受理12369环保热线、12345市长公开电话交办件、“网上民生”留言、网上舆情等来源的举报投诉和咨询建议,规范热线受理工作,整合政务资源,打造高效便捷的窗口服务单位。整合全市环境监察力量,由热线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对环境信访案件接警即赶赴现场予以调查处理,做到了及时联系举报人、及时掌握信访事件、及时“出警”、及时调查处理和及时反馈“五个及时”。今年以来,全市共接警和接访1784起,均按程序进行处理,有效保障了群众合法环境权益。
突出重点——
“以水为脉、以绿为衣、以文为蕴、以人为本”,通过理水造绿、亲水近绿、水绿结合,打造生态卓越的“黄河水城”
水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东营市委、市政府站在关注民生、谋划未来的高度,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提出全力打造“黄河水城”的战略构想。
按照打造“黄河水城”的目标要求,东营市编制了中心城水系总体规划。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水为脉、以绿为衣、以文为蕴、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好“水绿”文章,突出城市生态特色,通过理水造绿、亲水近绿、水绿结合,打造生态卓越的“黄河水城”。规划提出了“九横十纵”的水系布网结构,利用广利河等19条河流、沟渠构架起内部城市主干水系,贯通湖泊、湿地,并将水系引入居住区内部,美化环境。
规划通过引黄(河水)入城,多渠道解决水源问题;通过纵横布局、循环贯通,建立水系循环系统;通过沿路造水、水路结合,建立和交通方式、用地功能相配合的水系开发利用体系;通过水系连桥,塑造独特的水、桥文化景观,彰显出“黄河水城”的特色。
东营市投资1.4亿元实施了沙营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使其日处理能力达到12万吨;通过BOO(建设——拥有——经营)模式,投资1.15亿元,新建了东营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4万吨/日;投资5774万元,新建了胜坨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1万吨/日。目前,正在新建的城南污水处理厂,含管网建设总投资2.7亿元,日处理能力为12万吨(一期6万吨)。投资3000多万元,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投资10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新上了垃圾渗滤液膜处理装置,垃圾渗滤液实现了达标排放。
实施截污、导污工程,封堵排污口100多处,新建、改造泵站20多座,建设排污主干管线28.6公里,完成混凝土方3000立方、土方130余万立方,将原来直接向河内排放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建设生态湿地,提高河流净化能力,规划建设南北向的西一路湿地绿廊、登州路湿地等绿廊。同时,实施河道两侧土方平整、增绿造景和岸线整理工程,平整土方50万立方米,新增绿化30万平方米,改造岸线20万平方米,实现了岸绿、景美,清水进城,广利河恢复了鱼类生长的目标。
自2007年2月启动,全市累计完成建设项目1086项,投资34亿元,迁占各类管线近400条、200余公里,拆除建(构)筑物57.2万平方米,清除施工障碍7000余处,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黄河水城风貌已初具规模。
河海之间,水脉相连,九横十纵,循环贯通。依托优势资源,立足“黄”、“蓝”战略,东营市正开拓进取,努力打造靓美宜居黄河水城。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