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北临渤海的潍坊海岸线长达140多公里,由于在市区与渤海之间横亘着一片宽数十公里、总面积达2600多平方公里的盐碱地,潍坊人长年临海不见海,很多人甚至不觉得自己身处一座沿海城市。
然而自2005年开始,潍坊将目光投向大海,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领域形成了一定基础。正是提前一步做海洋文章,面对蓝色经济战略,潍坊的“蓝色”画卷得以迅速铺陈一年多来,大批单项投资额达1亿元、10亿元乃至100亿元的重大项目,纷纷在该市蓝色经济重点区域签约落地、开工建设。一个蓄“蓝色之势”的潍坊,正款款走来。
一个月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风筝冲浪比赛在 “世界鸢都”潍坊举行,五彩的风筝、洁白的浪花同时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这座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亲近大海,融入大海。
蓝色机遇,催生“蓝色速度”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潍坊的区位特点十分鲜明。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推进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玉祥告诉记者,潍坊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承东启西,联通南北,既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区,又是主体区连接内陆联动区的枢纽。“借助区位优势,我们在发展蓝色经济时,对外注重与沿海、内陆城市紧密对接,对内注重将海洋与陆地整体谋划,力图形成沿海带动、陆海一体发展的格局。”
今年1月,潍坊确定了“一带、一体、两翼、多点”的蓝色经济区总体发展布局,其中,以北部沿海地区作为全市海洋、临港、涉海产业的核心带动带,带动全市海洋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从市区驱车向北行驶大约50公里,就到达这座城市的蓝色经济 “主战场”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北部沿海新区的龙头,这里正在上演“潍坊速度”:沿海防护堤不到半年就实现合龙,终结了潍坊市千百年来“临海不见海”的历史;潍坊港万吨级码头去年通航,“到2015年,全市生产性泊位将达51个,2020年将建成内外贸并举的一流港口。”开发区宣传文化中心的王永刚遥望着大海说。
与此同时,潍坊与沿海、内陆城市的“蓝色对接”也全面提速。
潍坊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介绍,潍坊已连续三年举办青岛(潍坊)周,两市签约项目达488个,总投资1045亿元。“今后,我们还将推动诸城、高密借助青岛港、日照港两个亿吨级大港,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青州、临朐加强与鲁西、鲁南经济带的产业连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后花园和服务基地。”
蓝色链条,突破成长“天花板”
“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早在明清时代,潍坊的手工业就闻名遐迩。如今是全省第三工业大市的潍坊,已形成海洋化工、动力机械、服装等十大产业,产品包括纯碱、柴油机等108大类、5000多个品种。
然而与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潍坊在原有产业的“天花板效应”日益显现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特别是在海洋产业领域,当前我们的海洋主要产业产值总量偏小,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使潍坊有了广阔空间推进海洋经济与相关产业配套联动发展,促使全市产业加快向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升级。”李玉祥表示。
在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装备制造产业园,瑞驰新能源汽车项目的主体厂房已经矗立起来,但更多的是广袤空旷的土地。对于记者的疑问,正在现场指挥施工的产业园管理办副主任邵明波笑着说:“你别看现在大部分地块还空着,实际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地块都已签约了配套项目。”他介绍,瑞驰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产20万台新能源超级平台车及整车,带动20余家配套企业发展。
以潍柴大马力船用发动机项目为龙头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以中海油山东海化为龙头的石化盐化一体化产业链,以国电联合动力研发中心、广渤海重工等风机设备制造为龙头的绿色能源产业链……大批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强势拉动、链式升级的高端绿色产业,正在潍坊快速布局。
“截至目前,潍坊已围绕蓝色经济确定了1258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完成投资1369.8亿元。今后,在不断壮大海洋产业、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全市将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链条,推动潍坊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大跨越。”李玉祥说。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