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水产局2008年工作重点

来源:天津市水产局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0:09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天津市九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一手抓渔业经济健康发展,一手抓渔业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促进渔业生态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生产安全,强化渔业基础建设,实现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现代渔业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二)预期目标

渔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35万吨;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43亿元,比2007年增长5%;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34万元,比2007年增长8%。全市养殖投产面积保持62.9万亩不减,其中淡水养殖面积55.58万亩,海水养殖面积7.32万亩。

渔业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放流各类水产苗种4亿尾(粒)以上。

(三)重点工作

1、以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强渔业基础建设

积极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20条指示精神,加强渔业基础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现代渔业建设进程。

一是启动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天津市委“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启动新一轮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并将50个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作为现代农业重要建设内容,出台了实施方案。2008年,按照进度安排,重点建设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13个。其中,河蟹养殖示范园区1个、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3个、良种鲤鲫鱼养殖示范园区 4个、南美白对虾养殖示范园区5个。养殖示范园区要达到“四化”要求。一是园区规模化。单个南美白对虾、河蟹等养殖示范园区规模达到600亩以上,良种鲤鲫鱼养殖示范园区达到1000亩以上,海珍品示范养殖园区中工厂化类型的园区规模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二是养殖机械化。具有自动进排水系统、自动投饵系统、自动水质监测系统。三是生产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规范,依标生产,达到“一园一品”。四是经营产业化。示范园区作为现代渔业企业的龙头,要在产加销或苗种、投入品供给、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带动区域内养殖生产者组织化程度,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二是启动养殖池塘标准化工程建设。改造渔业基础设施,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工程,大幅度提高池塘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从2008年开始,每年改造高标准养殖池塘4万亩,通过池塘大改小、浅改深(蓄水2.5~3.0米),在养殖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深挖一米,养殖水体容量增加30%,产量增加40%,效益增加50%,一亩新池塘将得到相当于1.5亩池塘的产出,充分合理地利用了资源,同时减少病害的发生蔓延,提高了产品的规格质量。至2011年共改造池塘16万亩,可增加产量5万余吨,产值3.2亿元。

2、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优化渔业结构

要把渔业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作为重点,切实通过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拓展渔业功能。积极引导、推动养殖、捕捞等渔业生产方式向生态渔业、休闲渔业转变。争取政策支持,启动生态循环渔业园区建设,发展集垂钓、餐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功能,增加渔民收入,凸现沿海都市渔业特色。

二是调整捕捞作业区域。2008年开始,积极引导鼓励对设施陈旧、设备老化的小型渔船进行改造。有条件的利用现有船网指标,更新部分设施先进的大功率渔船,提高作业水平,实现近海捕捞向东海、黄海等渔场转移,进一步降低我市近海捕捞压力。

三是提高苗种供给质量。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良种场2处,市级良种场8处,全市苗种生产单位60家以上,年苗种生产量达到100亿尾,但苗种质量不高,常规品种居多,难于满足养殖结构调整的需求。从2008年起,启动海淡水种业基地建设,改扩建鲆鲽类、南美白对虾、乌克兰鳞鲤、良种鲫鱼、河蟹等良种场和苗种培育场。重点引进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进行亲本选育与更新,加强种质监测和育苗车间、培育池、亲本池改造,添置仪器设施,提升苗种供给能力、质量。在市水产研究所建设水产苗种种质鉴定站,承担全市种质鉴定检测工作。

3、切实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一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行政执法检查,加强养殖生产环节的监控。组织执法人员开展春季育苗用药专项执法检查,联合有关部门对投入品销售环节进行整治。继续组织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鲤春病毒病监测工作。

二是加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力度。继续推进“连片认定”、“相近品种共同认证”政策。创建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区县4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乡镇 10个,全年新认定无公害水产品基地6万亩,使全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面积占总养殖面积的80%。组织开展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认证。

三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提升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检测能力,有计划地建设区县级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逐步形成分工协作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4、积极推动水生态环境建设

有效落实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

在近海水域增殖水生生物苗种3亿尾以上,积极参与对海河、津河等景观河道的生态治理,投放水生生物苗种1亿尾以上,启动人工鱼礁建设。在近海建立2-3个经济鱼类、贝类繁殖保护区,底播增殖贝类苗种2亿粒以上。联合团市委开展一次全市团员青年关心、爱护母亲河的增殖放流活动,增强团员青年环保意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要求,组织好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织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工作,特别要加大对近海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发布2007年《天津市渔业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报告》。

5、依法兴渔,加强行业管理

一是强化立法。广泛调研,起草《天津市休闲渔船安全管理规定》和《天津市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规定》。

二是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和改善渔业执法机构装备水平,整合渔业执法力量,继续推行和完善执法责任制,实施执法评议考核制,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水平。组织落实好文明执法窗口创建活动。

三是推进“平安渔业”建设,提高渔业安全水平。加强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体系,抓好渔业保险工作,提高渔船签证率、船舶检验率、通信畅通率,保障渔船特别是休闲渔船的安全。做好150条群众近岸小型渔船移动通信终端的配备和调试工作,确保信息传递通畅。

四是加强涉外渔业管理。继续做好涉外渔民的教育培训工作,重点落实对涉外渔船船长的法律、法规培训和安全责任意识教育,提高渔民的法律意识,使其掌握在公海和他国管辖水域作业的规定和技术规范,避免涉外事件的发生。

6、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渔业发展水平

一是进一步推进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重点落实《天津市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精神意见,在进行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队伍现状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指导和政策研究。

二是提高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现代渔业的发展。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病害预警预报、水产品质量追溯及相应信息处理综合技术研究;创新优势养殖品种育种技术;积极探索水产健康、高效、节约养殖技术,创新生态养殖和集约化水产养殖模式,突破工厂化循环水和池塘集约化养殖关键技术集成和系统配套技术;研发渔业生态修复及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新技术,健全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体系。积极推进渔业标准化建设。

三是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组市级水产科学研究资源,发挥其在渔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 2008年重点组织协调好渤海水产研究所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建设用地、建设资金,搞好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好天津市海水养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以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民素质提高培训工程的实施为契机,提高渔业的整体素质。组织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技术培训50期以上,培训渔民5000人,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渔民。对全市执法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管理能力。

7、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渔业的重要保障。2008年要重点加强水产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一是合理布局,依托天津区位优势,推动建设3-5个冷藏水产品物流基地,充分发挥天津面向华北、西北、东北的水产品市场集散地功能,通过向货源生产领域延伸、向产品终端消费领域延伸、建立市场缓冲储备机制等多种有效途径增加市场功能,实现市场收益多元化。二是建设天津市中心渔港,吸引周边地区渔船到天津港口卸货,渔港建成后年集散鲜活海鲜4万吨,可吸纳渔船1000艘到港卸货。三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壮大水产品经纪人队伍,培训相关业务知识,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8、以人为本,保护渔民合法权益,推进渔业协调发展

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贯穿渔业发展始终,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让百姓从渔业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抓紧组织制定水域、滩涂养殖规划,要从渔业生产现状出发,充分考虑渔民所需空间,处理好水域、滩涂养殖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统筹安排好养殖功能布局。同时要将适养的浅海、滩涂、水库和盐碱地资源尽可能纳入规划,报政府批准。落实《物权法》要求,继续组织核发《养殖使用证》,作为渔民确权使用凭证,保护渔民利益,2008年全市养殖证发证率要达到80%以上。扩大检疫面,苗种检疫工作覆盖到观赏鱼领域,开展冰鲜水产品检疫服务。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建立渔民专业合作社、水产行业协会等各类服务组织,在生产、加工、运销、流通等方面实行多层次、高效能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市场竞争力,推动渔民增收。积极落实国家的惠渔政策,将内陆水域渔船燃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建设渔业信息网,为渔民获取信息创造便利条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