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洋专家分析,水母的暴发,与其天敌减少有直接联系。海龟是水母最大的天敌,一只海龟一天可以吃掉50只水母,不过,近些年海龟对水母的食欲已经大不如前海龟视力比较差,它们把漂在海里的塑料袋当成水母吃掉,误食不能消化的塑料袋后果很严重,海龟会窒息而亡。吃多了塑料袋,海龟家族反而对水母害怕三分,进一步导致水母泛滥。
水母暴发本来是自然现象,原来大约40年暴发一次,但近年来暴发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每年暴发,特别是在世界20个著名渔场较为严重,它们对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冲击。海洋科学届称,水母已成为继有害藻华之后最大的海洋生态灾害。今年初,针对全球性水母暴发对人类的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在青岛启动了“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效应”计划(俗称“973”计划),意在抑制水母过度繁殖,挽救沿海生态和渔业、旅游业。
出海捞上的多是海蜇“海蜇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了海洋灾害,俄罗斯、英国、日本等,都在为海蜇发愁。”李乃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蜇在过去不被大家当一回事儿,但是从前年开始,它们在世界各地都成为特别的生物灾害。
李乃胜曾注意到,有关科研机构进行的渔网调查发现,拖网捕上来的95%以上是海蜇。“有的渔船出海一天,能捞上来上千斤海蜇。”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海上执行考察任务时发现,青岛近海出现大量大型水母,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均数量猛增。至今年7月中下旬,沙海蛰伞径已达到1.2米,每个水母重达100公斤以上。
“这样的情况已经连续多年出现,水母呈现暴发态势,一年比一年多。”李乃胜表示。
海蜇的过度繁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扩散,让各国沿岸渔业和旅游项目遭受了巨大损失。这些海蜇以鱼卵和幼鱼为食,并和成年鱼类竞争各类海洋浮游生物,因此,海蜇数量激增造成其他渔业资源严重减少。
40年一次变年年暴发今年1月15日,针对全球性水母暴发对渔业和旅游业的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在青岛启动了“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计划(俗称“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所长孙松表示,近年来 、全球海洋中水母的数量均呈增加趋势,许多海域出现水母大规模暴发现象,并且频率和范围逐年扩大。我国所在的东亚海域是世界上大型水母暴发的“重灾区”,很多海域已经达到泛滥的程度。
按照孙松的说法,水母暴发本来是自然现象,原来大约40年暴发一次,但近年来暴发频率越来越高 ,甚至每年暴发,特别是在世界20个著名渔场较为严重,对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冲击。“水母已成为继有害藻华之后最大的海洋生态灾害。”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也表示,水母旺发表明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正呈现出恶化趋势。
李乃胜告诉记者,水母和赤潮、浒苔、海星一起已经构成青岛近海生态环境的四大危害。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