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实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工作扎实有效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病害防治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健康养殖、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节能、现代渔业公共政策等行业关注的六大技术领域研究亮点突出,渔业资源增殖与环境保护工作实效明显;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为渔业谈判提供了有力支撑;技术推广服务和科技入户工作。
2.发布产学研联合行动宣言,共同向社会推介百项实用技术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提高成果转化速度;发动协作网全体成员单位向社会隆重推介发布了“十五”以来水产科技百项重点成果和实用技术。向渔民提供了紧贴生产实际和产业需求的普及性实用技术。
3.“技术指南送渔民,放心产品进万家”主题活动促进大菱鲆产业恢复组织雷霁霖院士等一批专家编写了《大菱鲆健康养殖技术指南》和《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并向渔民及相关从业人员广泛发放,指导养殖者生产出安全合格的水产品;取得了硝基呋喃类等药物残留代谢机理等的重要数据和检测技术标准的突破;组织专家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提供技术资料,积极影响舆论,正确引导消费。
4.组织技术力量,全力支撑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出色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水产品药残监控任务,共完成7743个样品,27995项次的检测;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并实施贝类养殖海域划型工作,为今后各地开展贝类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建立了8种水产常用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检测方法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组织完成了《水产质量安全标准汇编》,较好的满足了行业水产品安全卫生监控工作的需要。
5.送中华鲟回家,积极拯救珍稀濒危水生动物长江所拯救了2尾野生中华鲟产后亲鱼,成功突破了野生中华鲟亲鱼产后成活和康复的技术难关;东海所全力配合开展1尾体长达3.35米、年龄约20岁的大型成年中华鲟救护工作。有力带动了社会大众对水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意识的提高。
6.全力支撑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实验评估工作在2007渤海渔业资源增殖实验活动中放流大规格中国对虾5000万尾,大规格河豚、牙鲆4万尾;大麻哈鱼年放流量达到100万尾;在哲罗鱼主要产地放流10万尾苗种。增殖放流活动对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扩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7.维护国家权益,渔业资源调查为国家渔业谈判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北部湾渔业资源调查,出色地完成了4个航次共208站次调查任务,获得调查数据58000多个,为我国政府管理和利用北部湾渔业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了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及渔业情况研究,为远洋渔业发展提供了数据基础,对于维护我国的海上渔业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8.重点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有效促进了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对长江上游渔业资源,鱼类产卵场与卵苗发生量、生态环境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对中—俄原油管道对呼玛河自然保护区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估;初步对我国近海各海域鱼类的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进行了分析研究;深入开展了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对渔业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完成了大批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论证了珠江口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及应采取的保护关键技术。
9.六个主导品种、五项集成技术助推科技入户工作深入开展全院技术推广与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在20多个省市地区深入开展。以推广优质罗非鱼、对虾、斑点叉尾鱼回、建鲤、鲟鱼、鲑鳟鱼等 6个主导养殖品种,生态养殖技术、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设施渔业技术、优良水产品种和养殖技术、盐碱水域养殖技术等5项渔业关键技术为主要内容进行重点推广和技术咨询。
10.积极推进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创办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在规划行业发展的工作中,多位专家先后多批次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的编写工作;组织编写了产业发展六大关键技术领域科研进展报告和《中国水产科学发展报告》;初步提出了渔业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开展了相关研究;成功举办了“2007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学术研讨会。
2.发布产学研联合行动宣言,共同向社会推介百项实用技术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提高成果转化速度;发动协作网全体成员单位向社会隆重推介发布了“十五”以来水产科技百项重点成果和实用技术。向渔民提供了紧贴生产实际和产业需求的普及性实用技术。
3.“技术指南送渔民,放心产品进万家”主题活动促进大菱鲆产业恢复组织雷霁霖院士等一批专家编写了《大菱鲆健康养殖技术指南》和《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并向渔民及相关从业人员广泛发放,指导养殖者生产出安全合格的水产品;取得了硝基呋喃类等药物残留代谢机理等的重要数据和检测技术标准的突破;组织专家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提供技术资料,积极影响舆论,正确引导消费。
4.组织技术力量,全力支撑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出色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水产品药残监控任务,共完成7743个样品,27995项次的检测;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并实施贝类养殖海域划型工作,为今后各地开展贝类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建立了8种水产常用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检测方法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组织完成了《水产质量安全标准汇编》,较好的满足了行业水产品安全卫生监控工作的需要。
5.送中华鲟回家,积极拯救珍稀濒危水生动物长江所拯救了2尾野生中华鲟产后亲鱼,成功突破了野生中华鲟亲鱼产后成活和康复的技术难关;东海所全力配合开展1尾体长达3.35米、年龄约20岁的大型成年中华鲟救护工作。有力带动了社会大众对水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意识的提高。
6.全力支撑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实验评估工作在2007渤海渔业资源增殖实验活动中放流大规格中国对虾5000万尾,大规格河豚、牙鲆4万尾;大麻哈鱼年放流量达到100万尾;在哲罗鱼主要产地放流10万尾苗种。增殖放流活动对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扩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7.维护国家权益,渔业资源调查为国家渔业谈判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北部湾渔业资源调查,出色地完成了4个航次共208站次调查任务,获得调查数据58000多个,为我国政府管理和利用北部湾渔业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了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及渔业情况研究,为远洋渔业发展提供了数据基础,对于维护我国的海上渔业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8.重点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有效促进了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对长江上游渔业资源,鱼类产卵场与卵苗发生量、生态环境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对中—俄原油管道对呼玛河自然保护区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估;初步对我国近海各海域鱼类的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进行了分析研究;深入开展了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对渔业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完成了大批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论证了珠江口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及应采取的保护关键技术。
9.六个主导品种、五项集成技术助推科技入户工作深入开展全院技术推广与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在20多个省市地区深入开展。以推广优质罗非鱼、对虾、斑点叉尾鱼回、建鲤、鲟鱼、鲑鳟鱼等 6个主导养殖品种,生态养殖技术、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设施渔业技术、优良水产品种和养殖技术、盐碱水域养殖技术等5项渔业关键技术为主要内容进行重点推广和技术咨询。
10.积极推进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创办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在规划行业发展的工作中,多位专家先后多批次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的编写工作;组织编写了产业发展六大关键技术领域科研进展报告和《中国水产科学发展报告》;初步提出了渔业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开展了相关研究;成功举办了“2007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