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成功采集到锰结核

来源:山东新闻网-山东商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31:49 

北京时间3013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标志物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历时近9个小时的下潜取得圆满成功。

据悉,此次下潜于北京时间30日凌晨45分开始准备,426分开始下潜,930分潜水器完成坐底作业抛载上浮,132分回收至甲板,全程历时8小时57分,潜航员为付文韬、叶聪和刘开周。此次下潜成功安放了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之后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锰结核采样等工作。同时进行了水声通讯距离测试等试验,拍摄到了大量生物照片,进一步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蛟龙’号一系列海试的最终目标是完成7000米海试,5000米级海试是开展7000米海试的关键阶段。”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说,“所有的海试队员要围绕明年7000米海试去思考、去总结、去提升,认真研究,提前部署。”

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71日从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执行5000米级海试任务,于16日到达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蛟龙”号分别于北京时间21日、26日和28日完成了3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

综合新华社、央视

我国研制出

“水上漂”微型机器人

据新华社电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学家近日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可以在水面上行走的微型机器人,在军事侦察、水污染监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有关研究成果已经刊登在美国《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上。

领导这项研究的潘钦敏教授告诉新华社记者,他们的研发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从水黾腿部的“羽毛状”微纳米结构获得灵感,研发了一种“超级浮力材料”,这种新材料的水上载重能力惊人。

在自然界中,水黾等小昆虫可以在水面自由行走而不沉没,其原因是水黾的腿部具有特殊的微纳米结构。这个特殊结构使水黾在水中行走时,腿部被一层空气垫环绕。

在研发的第二阶段,中国科学家利用已经取得的新材料制造出微型仿生水上机器人。机器人由10条支撑腿和两条螺旋状驱动腿组成,动力由微型马达提供。

潘钦敏说,这种微型机器人的重量相当于大约390只水黾。虽然比所模仿的生物重很多,但机器人轻松站在了水面上,而且还能自由行走和转弯。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