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蛟龙潜入深海 探寻海洋奥秘迈出坚实一步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33:55 

中国蛟龙潜入深海探寻海洋奥秘迈出坚实一步

昨日,“蛟龙”号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并成功回收至“向阳红09”船。图为“蛟龙”出水。CFP供图

继中国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21日成功完成第一次下潜试验并成功突破4000米水深后,北京时间26日上午,海试现场再传捷报。“蛟龙”号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

26338分,第二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参加下潜任务的潜航员为叶聪、杨波、付文韬。607分,“蛟龙”号成功突破5000米级水深大关,617分下潜至最大深度5057米。648分,潜水器抛弃压载铁后开始上浮,于930分安全浮出水面。

10时许“蛟龙”号成功回收至“向阳红09”船,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经现场指挥部及海试领导小组最终核实确认,此次下潜试验完成了既定目标,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057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

整个过程历时6个多小时,潜航员在5000米水深时对潜器水下各项功能进行了验证,多次进行坐底试验,同时拍摄到海底生物照片。此次下潜成功,为后续第三次下潜———开展海底观测和取样等水下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链接 深海载人潜水器

深海潜水器正是人类探索深海奥秘的重要工具,可以分为带缆水下机器人、自主型水下机器人和载人潜水器等。深海潜水器、特别是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海洋开发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其水平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结构、材料、控制、海洋学等领域的综合科技实力。

深海潜水器与潜艇的主要技术区别是深海潜水器不是完全自主运行的,必须依靠母船补充能量和空气。

深海潜水器和潜艇的下潜方法相同,都是向空气舱中注入海水,但上浮的方法则不同。潜艇上浮时,会使用压缩空气把空气舱中的海水逼出去。而深海潜水器由于下潜深、环境压力大,压缩空气不足以逼出空气舱中的海水,所以采用抛弃压载铁的办法实现上浮。值得注意的是,深海潜水器一般是通过电磁铁控制压载铁,所以万一深海潜水器失去动力,电磁铁失效,压载铁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脱离潜水器,使潜水器上浮。

“蛟龙”号在安全方面的设计不仅包括扔掉所携带的压载铁,还包括抛弃蓄电池箱和采样篮等重物,如被海草缠住就可以“壮士断腕”抛弃机械手,报警系统还可以发射浮标到海面,寻求母船救援。

在中国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这四个国家的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过6500米,经常下潜深度在5000米以内。

此次海试成功后,中国专家已经把目光聚焦在打破世界纪录上。

评论

探寻海洋奥秘的坚实一步

载人深潜,或许不如载人航天那么引人注目,但意义同样深远。

海洋科考离不开高科技手段支撑,离不开尖端装备支持。“蛟龙”号5000米级载人深潜试验成功,在海洋深处留下的不仅是中国人的踪迹,也是全人类在探寻海洋奥秘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中国载人深潜,从上世纪70年代与外国合作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直到今天跻身世界前列,靠的是踏踏实实的钻研和严谨务实的实践。当今世界,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强大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需要严谨求实的作风,质量可靠、安全稳定的发展,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中国一贯主张以和平、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海洋。此次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必将促进全人类对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世界各国合理利用海洋。

“蛟龙”号深潜试验成功是巨大的突破,但毕竟仍处于试验阶段,潜水深度还只意味着潜水器具备了到达海底的能力。人们期待这条“中国龙”未来通过一次次海试检验,完善各项性能,早日投入实际应用,在海洋科考、海底勘探作业中一展风采。

○访谈

“既要下得深,还要用得好”

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

26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冲击5000米深海,缔造我国海洋科研新传奇。

海试成功之际,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第一时间接受了采访。

记者:“蛟龙”号此次突破5000米,有什么样的意义?对我国海洋事业意味着什么?

王飞:“蛟龙”号此次突破5000米,代表了中国在海洋高科技领域的一种突破。这次海试成功,意味着我们可以到达全球70%以上的海洋深处。

“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的成功,将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精细的调查平台,为科学探索深海奥秘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为寻找基础科学问题的答案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在您看来,“蛟龙”号突破5000米深度的难度在哪里?我们的科研人员是如何突破这些难题的?

王飞:对深潜来说,耐压和密封是考验深海载人潜水器性能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巨大的水压,不仅考验着潜水器的耐压能力,也考验着它的密封性能。

为了实现潜入水下5000米的目标,在完成3000米级海上试验返航之后,“蛟龙”号进行了一番技术改进。它的作业系统、绝缘检测系统、视频系统也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升级。此外,深潜是对潜航员身心双重考验。

从技术角度上说,保障“蛟龙”号和潜航员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重量与浮力的关系。为此,“蛟龙”号进行了多种安全设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它可把携带的铁块、蓄电池箱、采样篮都扔掉,必要时可以抛弃机械手,“断臂”上浮。即使碰到最糟糕情况比如陷入淤泥,也有办法脱身,它的报警系统会发射浮标到海面,深潜试验母船可以及时跟踪施救。

记者:“蛟龙”号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王飞:挑战5000米深度成功后,“蛟龙”号计划将择机再次进行海试,并进行坐底,在海底进行一些科研考察工作,进一步验证潜水器性能。

此次5000米级海试成功后,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将返回,而为此次海试担负保障警戒任务的“海洋六号”将继续在太平洋国际海底执行大洋调查任务。

但是,这次冲击5000米深度,是“蛟龙”号的“试验中的试验”。是继20103000米级海试成功下潜到3759米后,对一年以来我们对“蛟龙”号进行一系列升级改造的检验,海试的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然后对“蛟龙”号不断进行完善。

记者:请介绍一下自从“向阳红09”船出发以来,各方如何支持载人深潜活动的。

王飞:“蛟龙”号此次5000米级海试是国家863支持项目,国家海洋局是组织实施部门。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9”船出发前,国家海洋局领导多次看望海试队员,鼓励他们树立必胜信心,并提出殷切希望。“向阳红09”船16日到达海试区域后,国家海洋局领导在北京通过视频形式对“蛟龙”号海试队进行了慰问。“蛟龙”号两次下潜期间,科技部和海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人员非常关注海试进展,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海试的支持,并参加国家海洋局24小时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安排值班,及时协调解决海试中的问题。

必须强调一点,对于海洋科研装备来说,能作业才是最根本的。5000米也好,7000米也好,只是“蛟龙”号发展中的一个个深深的脚印。对“蛟龙”号这样的海洋高科技装备,我们的目标是“既要下得深,还要用得好”,这样才能真正为深海勘探科研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