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国家战略推动山东东营走高效生态发展之路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伴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获批为中国国家战略,山东省东营市成为唯一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交汇地。
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中心区域,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对于这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经济结构,人们曾用3个70%来形容:70%的GDP来自石油,70%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70%的产业与石油关联。
如今,油地经济7:3的比例已发生了逆转。2010年,东营市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超过73%。经济结构“脱胎换骨”的背后,是东营市高效生态发展路径带来的深刻变化。
2009年1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战略。今年1月获批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又赋予东营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要前沿城市”的战略地位。
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告诉记者,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与蓝色经济区,区域相同、内涵相容、目标一致、政策叠加。因此,东营市的发展规划拓展为“一带一核两极三城六区十园”。
传统产业在东营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营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2560万吨,是全国地方炼油能力最大的市;石油装备产业总产值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新闻纸产能居全国第一位;轮胎产能居山东省第一位。
张秋波认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不是简单丢弃传统产业,通过优化提升同样能实现高效生态。
东营市还持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共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2030个,完成工业投入1332亿元。目前,化工、纺织、造纸、橡胶轮胎等传统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3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湿地是黄河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近5年来,东营市累计投入29.5亿元用于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退化湿地100余万亩。
张秋波认为,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均包含“生态经济”这一核心要素,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必须坚守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理念。
据介绍,东营市将着力构筑“三网”绿化、湿地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等五大生态系统,为两大国家战略实施培强生态根基。
建设中的东营主体产业区重点推进总投资2870亿元的124个大项目建设,打造高效生态产业和海洋产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此举旨在对传统产业提升改造,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科达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东营市引进并迅速成长起来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公司副总经理周元科告诉记者,“我们的产品最大的特色就是节能。”他举例说,公司生产的功率半导体装在豆浆机这样的小家电里可节省40%的电能,安装在汽车里可节省50%的电能。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像科达半导体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有30多家,产值占全区4成以上。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郭兴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引进的15个过亿元项目中,大半都是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
目前,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6%。石油装备、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装备五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逐步发展成为带动全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