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
7月24日下午,新浪科技在国家海洋局独家专家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详解为大家详解蛟龙号目前的深潜表现、5000米级海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等问题。徐芑南称,上周蛟龙号潜至4027米首次试水表明,整个潜水器的性能都很好。
徐芑南表示,假如蛟龙号5000米深潜成功,包括作业能力得到考核,将说明我国已经拥有这样一个深度的作业能力,这个深度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到达75%以上的地球海底;假如下一个阶段深潜7000米成功,则能够到达整个海域99%以上,只留下个别的海沟,这将拓展我们对深海资源的调查面,对深海生物、深海 化学、深海地质调查研究的面将会更广。
徐芑南还表示表示,如果这次蛟龙号冲击5000米深度成功后,将来肯定还要冲击7000米。届时,将在总结此次5000米深潜的基础上,从应用角度上的对蛟龙号做进一步改进或者提高。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7月1日,蛟龙号伴随“向阳红09”试验母船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启航,奔赴东太平洋执行此次5000米级海上深潜试验任务。
21日凌晨3点,蛟龙号在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进行了第一次下潜试验,5点26分,下潜深度达到4027米,突破了去年蛟龙号在南海创造的3759米深潜纪录。22日,因天气原因,蛟龙号原定当天进行的第二次下潜试验被迫取消。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很荣幸请到了蛟龙号的总设计师徐芑南先生。徐老您好,上周我们的蛟龙号已经完成了此次五千米海试的首次试水,已经下潜到了4027米,作为蛟龙号的总设计师,您对这次蛟龙号的表现怎么看?
徐芑南:这次我们主要进行5千米的海试,上一次我们达到了4027米,主要是为我们达到5000米之前做一个相当于热身赛的准备,从4027米下潜的情况来看,整个潜水器的性能都很好,这样为下一步5000米深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主持人:您当时看电视直播,看蛟龙号逐渐深潜下去,当时您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徐芑南:那是非常激动。作为深潜器工作者,最后的要求设计指标、设计性能必须在海上不同的深度来得到考验。逐步下潜,也就意味着它在进行着不同深度的考验,就是这样的心情。
主持人:当时会不会感觉很担心出现各种情况,我们的应急预案做的怎么样?
徐芑南:做这个实验之前,我们充分准备做了很多应急预案,特别是在前两次1000米和3000米海试,各个方面考虑的很周到,从潜水到海况,水流、海流的情况,假如出现不理想的状况,怎么应该来处理,底下的潜水员应该怎么来操作等等,都有很详细的应急预案。
主持人:之前有报道,蛟龙号本次试水主要是为了检测去年南海深潜所发现的问题,目前看这次蛟龙号深潜比较成功,我们主要做了哪些技术改进,发现了哪些问题?
徐芑南:我们的工作还正在做,前几天完成了4027米,下一步还要完成5000米,3759米是去年我们完成的,我们主要要从应用的目的进行改进,就是说怎么能更好的为海底资源勘察和海洋科学考察服务,首先比如说,我们的高清视频系统的改进,是为了更好的科学研究。水下视线、清晰度方面要求比较高,作为我们以前02年开始设计的潜水器,当时对这些水下摄像机选用没像现在有这么高的清晰度,我们通过3759米的海试改进了,采用了高清的摄像系统,这次在4027米的时候,已经考察和验证我们改进的项目还是有效的。
主持人:这些改进对后面冲击5000米的深度会有哪些影响?
徐芑南:应该说它们同样会得到考验。因为这些设备,或者说这些系统,希望在5000米同样发挥作用。
主持人:我们之前了解到,蛟龙号在接下来第二次深潜要冲击5000米的下潜,第三次要进行海底作业安排,第四次再次冲击5000米,为什么要分几次来下潜呢?
徐芑南:我们的深潜实验都是有这样子的要求的。因为整个潜水器各方面的性能我们要逐步来进行考验,到5000米之前,先去一下4000米,看看性能怎么样,是不是正常,是不是和原来的要求一致。要鉴定、评估它的技术状态,是不是良好,达到了良好我们就要进行下一个深度,所以4000米考核可以了,我们就到5000米去,到5000米,我们有一个作底的作业,5000米的航行作业部分作业是在海底的,我们分为两部分来完成。第一次到5000米先进行一些航行要求的性能方面的考验。比如说海底航行,测量海底地形地貌,这种作业就是使用海底航行来做的。这个做的目的一方面做这个作业,一方面可以对海底的情况有一个很好的了解,看看有没有障碍物,是不是要被缠住,这些都可以很好的进行观察。
再进行一次,我们就到了作底了,把有关的一些工具,比如说海底的水压、海底的沉积物取样,海底微生物的取样等等都可以在海底来执行。这些必须坐在底上才能进行的,所以我们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航行的,第二部分是坐底的。
主持人:现在冲击5000米的最大难度和最大挑战是什么?
徐芑南:现在4000米已经有了过渡了。我们讲的难度和挑战主要是针对水压力,随着水深度的增加,水压力就要加大。4000米去了,到5000米还差了1000米,所有的潜水器的装备、设备、仪器、传感器等等都要多承受相当100大气压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我们的密封性能、绝缘性能都要经受更严格的考验,主要是这方面。
主持人:这次除了深潜测试蛟龙号的性能之外,还有其他的科考作业任务吗?你希望在这方面取得怎样的进展?能不能介绍一下进展的情况?
徐芑南:到4000米没有进行这样的作业了,到了5000米才能进行作业工作。作业要跟工具相结合的,现在我们的工具都已经配上去了,例如微生物的取样,里面有吸管,通过水流吸附在上面,等等这些工作都在实验室里面进行考核。当然只能说是在实验室上面,海上还有海上的情况,要在海上得到验证。
主持人:在我国深潜的难度和意义不输载人航天,那么从技术角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蛟龙号在技术上有哪些方面是借鉴载人航天相关技术和经验的呢?
徐芑南:这是两个领域里面的专业,当然必须要是有共同的工业基础,统一的基础这是对的。深海有深海的特点,航天有航天的特点。深海受到要承受巨大的水压力,大家都知道,现在到5000米就是500个大气压,每平方厘米就是500公斤,这是深海第一个特点。
深海第二个特点,海里面光跟电磁波的传播衰减特别的厉害,所以在深海里面,我们主要要靠声波来做一些工作,光靠无线电波,传输不远,这个条件是在声传播在深海领域里面的应用。
第三就是说,深海还有一个辐射的环境,低温下,就2度的温度。这些和航天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必然面对的难题也是不一样,这是两个领域里面的技术领域。
主持人:对科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徐芑南:科考是考察海底的资源,重点在于深海生物,深海化学和深海地质,是这种类型的工作。
主持人:未来如果冲击7000米成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蛟龙号的深海?
徐芑南:今年只能在5000米,假如5000米成功,包括我们的作业能力得到考核,说明我们国家有这么一个深度的作业能力了。这个深度包括地球海域75%以上,假如下一个阶段到了7000米,我们能够突破,可以达到整个海域99%以上,只留下个别的海沟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深海资源调查的面更广了,对刚才我讲的深海生物、深海化学、深海地质要调查研究的面更广了,主要的意义就是在这里了。
主持人:我们在冲击7000米这方面有没有时间安排?明年、后年?
徐芑南:5000米成功了以后肯定要做7000米了,要在总结经验5000米的基础上,看看还有哪些从应用角度上,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改进或者提高的。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来决定下一次下潜是什么时候。从主观愿望上,我们希望越近越好,当然取决于到7000米去深潜的海域选择在什么地方,下潜的海域要事先进行调查,海底得符合我们的要求,地形包括地质,就是海底的土地学等等都需要全面的了解,了解好了以后才能下潜,这也是潜水器工作第一步必须要保证安全的步骤,这些步骤下一步都要做,这些做起来,才能选择时间,我们争取越短越好。
主持人:在东太平洋吗?
徐芑南:不一定是东太平洋,我估计是太平洋,也许不是东部,看我们找到的地址哪部分比较合适。
主持人:地球上的马里亚纳海沟,我们深潜的终极目标?
徐芑南:对。是10916米,是最深的,我们是7000米,我们可能也会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找这么一块地方下去。
主持人:几十年前美国已经有载人潜水器到了马里亚纳海沟附近。
徐芑南:对。1960年,那时候是美国买来的,是瑞士的一个科学家跟美国的海域军官驾驶的里雅斯特号到10916米。他那时候去也是想挑战极限,因为他从海面到海底,从海底回到海面,花了8个多小时。真正在10916米海底就待了20分钟,就是到一到,就像运动员一样的,能够从极点,到一到就回来了。当时也没有作业要求,仅仅是一个到极点的要求。
现在我们讲潜水都是从作业角度说的,需要干什么活,所以从深度意义上,当时他们冲击这么一个极限了。之后就是陆续大家要往可以作业的深潜去发展,最早只是突破一下。
主持人:您能否介绍一下,我国在世界上深潜研发的进展?现在中国是成为第5个能进入深海4000米以下的,在我国技术和科研能力在世界上的反应怎么样?
徐芑南:我们国家载人深潜器的研发是从70年代初期开始,那时候主要是为近海石油开采和水下研究服务的。深度没超过600米。从780年代陆续我们国家由于海洋石油工业的促进,对无人的带缆的水下机器人70、80年代发展比较快,这也是深海运载器很重要的领域。
之后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我们对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又有很大的发展。这又是深海运载器第二个重要的领域。
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达到6000米,所以我们载人深潜器,这次就是在我们国家的载人深潜器和无人无缆,无人有缆潜水器整个一起技术的发展的历程和基础来发展载人深潜器的,实际上是这么一个过程。
主持人:未来冲击7000米,更大的考验会在哪里?会不会根据这次5000米海试做出改进,会做出哪些具体的改进和调整?
徐芑南:调整主要的目标还是为了作业,看到水下去进行科学考察,进行资源调查,在这个方面我们还需要提高多少,怎么个提高法,重点还是在作业的能力上再做一些提高,其他的性能基本上是一致的,不会因为深度变化把性能改变。比如说近海底自动航行,定位的悬停,这些不会因为深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是作业能力的改进。
主持人:这次蛟龙号具有三大先进技术,近海自动航行技术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中通信,这是蛟龙号在世界领先的?
徐芑南:应该这样来说,我们载人潜水蛟龙号在这方面同时也具备了,国外的潜水器有的有这个,有的没有这个,我们比较齐备,这三条同时都具有,国外相对讲没有我们那么全的功能,他们建的比较早,法国1985年,俄罗斯1987年,日本是1989年的,美国因为最先进的潜水器只能到4500米,原来有的6000米的海洋号因为在60年代造的,后来80年代改造了,原来是服役海军的,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退役了,设备老了。
我们是02年起步,陆续在造,所以我们可以用新的技术上去,像运动性能、海底的自动航行,将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技术用到载人上面,早期的不如现在,现在的更完善,我们可以直接应用,所以我们的性能比人家早先了。
说到水上通信,因为是89年日本也装上这一套高速水上通信,法国的鹦鹉螺号是85年造的,上世纪90年代去买的这么一套。我们自己搞了,而且我们现在的通信能力比较强,传输的速率更高,语音、文字、图象都可以传输,这些技术都是用新的技术装上去的。
同样的蓄电池航天用的最多,水下有水下的特点,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所以容量最大,他们这几个国家,原来建造的都没我们大。
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他们也在不断的改进,我一直举这个例子,美国最有名的阿尔文号,1964年建造到现在,最后只留下阿尔文的名字,所有的设备系统都用新的技术不断在改进。他们陆续在改进,我们也在改进。所以我想,作为技术来说,领先也是有时间间隔的,总得来说,我们进入到了载人潜水系统的先进行列,这一点是可以那么说了。
主持人:未来这些技术可能应用到哪些民用领域?
徐芑南:不存在民用、军用。比如说我们承受那么高的水压的电机,这个电机可以承受7000米的水压力,这台电机,也可以应用在采矿机,总得说蛟龙号还是一个运载器,应该说是都可以推广应用的。
主持人:您为我国的深潜事业贡献了几十年,看到目前蛟龙号的发展是不是觉得特别的欣慰?
徐芑南:的确是,这的确是很多单位、很多同志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潜水器看着个头不大,重量不过2、3吨左右,但这里面的专业面很广,全国在这个方面的有关的有优势单位在共同合作。蛟龙号潜水器本体,有三个主要的合作单位,(702所,科学院的实验所、声学所),协作单位有上百个,各方面从研究、造船、工业制造到材料,到蓄电池,一直到水深、控制等等,好多专业,这是我们国家的综合的技术力量的体现。所以现在我们达到这个水平,也的确是说明我们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在发展,的确是非常高兴的事。
主持人:可以说蛟龙号也集合了我们国家几十年数代人的梦想和希望。
徐芑南:的确是这样,老的同志也好,年轻的同志也好,上天揽月我们国家走的是非常快,取得的成绩非常大。相比它们来讲,我们是慢了一步,现在国家领导也非常重视海洋的发展,各方面的,社会上对海洋的认识也越来越强了,所以,我们也非常高兴,说明我们的海洋特别是深海的技术,国家的发展最近是非常快。
主持人:最后感谢徐先生在白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向新浪网友介绍蛟龙号的深潜事业的发展,谢谢徐老师。
徐芑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