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南海,挺进海洋!
2007年3月,文登南海156公里黄金海岸线上,1000多辆工程车驰骋工地,6000余人鏖战于此。4年间,90多个过亿元大项目竞相入驻,多家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争相落户。一个产业发达、功能完善、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海新城蓄势崛起。
2011年1月4日,风从海上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掀开了文登深耕蓝海的崭新一页。深蓝战略中,文登人赋予160平方公里“南海板块”以新的内涵———“滨海度假胜地、蓝色产业新城”。高起点规划临港产业区、旅游度假区两大板块,实现“两区联动、产业互补、协调发展”,把有海城市变为港口城市,让沿海从空间的“尽头”变为经济发展的“前沿”,让“蓝色”成为经济的主色调,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发展模式。
蓝色机遇,时不我待。抢抓机遇,只争朝夕。文登,在深耕蓝海的航程上再度起锚。
敢为人先
抢抓国家战略机遇
车行南海,一位南海新区管委干部指向“南海新区总体规划图”一角:“这里是正在进行基础打桩的风力发电项目区,由韩国现代重工和中国大唐风电共同投资,周边将建起相关产业配套企业园区。再看南端——”他转身在空中画了一个很长的平面抛物线:“以南海新港为龙头,临港产业区、旅游度假区两大板块内的工程施工早已全面展开,这将为文登提供多少万个就业机会!”
一直以来,文登靠海不见海。广袤的濒海区域除海水养殖和近海捕捞,别无它用,是文登经济发展中沉默的一极。在全球产业转移风起云涌、区域经济群峰并峙、高端产业竞相发展的时代,文登未来的话语权在哪里?
善弈者谋势。转身南海,文登人用海洋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这156公里海岸线蕴含的资源要素和城市发展的未来路径。2007年3月,气势磅礴的开发大潮唤醒了这片沉睡的荒滩,文登人开始书写从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到陆海联动、产业集聚的宏伟篇章。
两年后的2009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构想。“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我们文登来讲,机遇难得,优势突出,大有作为。”市委书记王亮指出,经过超前的规划和建设,南海新区已经具备了承接大项目的条件,也具备了资源空间和先行一步的时间优势,发展蓝色经济正当其时。
恰逢此时,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由此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引人注目的是,南海新区与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一起被规划为山东省三大海洋经济新区,是全省唯一在县级市中单独规划的区域。在全省规划逐步建设的三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九个集约用海片区里,文登又位列其中,备受关注。
消息传来,群情振奋。
2月25日上午,威力先进环保设备等38个“涉蓝”重点项目在南海新区集中开工。“去年12月,南海新区管委与投资商签订了一份‘威力先进环保设备项目’协议,按计划该项目应该在今年4月份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得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投资商立即决定加快推进速度。”南海新区项目工地上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全力配合下,这个总投资8亿元的项目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设计、立项、环评等审批手续,搭上了集中开工的“头班车”。
南海之快,快在一种全局思维。南海人激情创业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推动南海板块强势崛起。
南海新区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
政策向南海倾斜。整合财政各项专项资金,重点向海陆基础设施、海洋高端产业、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倾斜。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为蓝色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项目向南海集中。调整充实22个产业招商办公室,改革创新考核机制,鼓励发动各镇、街道办事处向南海新区招引项目,促成蓝色项目成批落户南海新区。
科技向南海输送。加快建设云计算科技园、北京交通大学科教城等科教项目,建立八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基地,形成完善的创新体系。
服务向南海延伸。在连续7次行政审批提速的基础上,推出无假日审批、联合审批等制度,开通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房管等部门纷纷到南海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实行跟踪服务。
重大机遇面前,文登人敢为人先,快马加鞭。
疾驰奋进
唱好蓝区建设重头戏
位于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前岛湾畔的泽库镇,三面环海,是南海大开发中最具价值的次区域板块,处中日韩海上运输桥头堡位置,扼海上交通大动脉咽喉。
2009年夏天,泽库镇长会口村海香冷藏厂厂长董崇海格外高兴,因为不久前长会口大桥的合龙贯通让他看到了文登、荣成“隔海相望变通途”后带来的商机。恰逢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热潮涌动,董崇海适时为自己的产品打出“蓝色海域”品牌。目前,他的海鲜连锁店已发展到10多家,辐射全省诸多城市。
忽如一夜春风来。蓝潮涌动中,董崇海也只是万千赶海人中的一员。机遇面前,文登人清醒而坚定:“赋予”只是开始,行动才是王道。放眼全市,文登全域进入蓝区,海陆“大统筹”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南海新区,长会口跨海大桥如彩虹卧波,连接两大功能区的昌阳河大桥上车流如梭,对外交通四通八达;华晶硅业、威海现代风电等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其中高新技术、新能源项目占据项目总量的72%;富有特色的南海公园、卓达海上公园、沙滩娱乐场等一批旅游景点及多种多样的娱乐项目,让来自大江南北的游客流连忘返。
经济开发区,依托区位及产业优势,在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工具、家纺制革等优势产业膨胀升级的同时,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繁荣发展涉海服务业。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开工投资过亿元或千万美元的大项目18个,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实现税收6270.7万元,实际利用外资1327万美元,同比增长17.85%。
城市文化商务区,重点培植文化、商务会展、金融服务、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高标准建设服务功能完善、高层建筑密集、生态水系环绕、生活创业两宜的现代化新城区。
与此同时,宋村、张家产、大水泊等两大板块节点镇及其他乡镇,依托靠山、守城、交通便利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提升城镇建设档次,全面构筑现代城镇空间格局。
为连接贯穿两大板块,文登已建起龙海路、金海路等多条交通大动脉,总长33公里、由城区直通南海新港的圣海路将于今年10月通车;总长37公里、直通南海新港的疏港铁路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中。
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文登偌大一张宣纸上,南海、城区两大板块紧密融合对接,沿线节点镇及周边镇发展日新月异,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建设轮廓初现;以海洋风电、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产业为主导的镇域经济体系日益成熟,以靠山、守城、温泉等为依托的镇域特色产业逐渐壮大,1645平方公里土地上“抓两头带中间,双轮驱动、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正在形成。
多点突破
文登上下动起来
“我们初到文登,几个亿的注册资金,到账当天是个星期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仅用7个小时就办完了全部工商登记、税务登记,拿到了执照。效率之高,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表示,选择了文登就是选择了高效率,选择了成功的开始。
为给卓达集团系列项目提供贴身服务,文登专门成立了卓达项目工作办公室。卓达修建港口需设立采石场,时间急、任务重,办公室负责人就亲自走访市直主管部门,天天“靠”在审批单位。在各部门通力协作下,仅用10多天时间,就拿到正常数月才能办好的手续,为港口施工赢得了时间。
产业项目犹如蓝区建设的心脏,牵一发而动全身。服务项目,深耕蓝海,全市上下不遗余力。
在南海新区,机关干部们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和生产要素,对落户项目从项目审批到基础设施配套,均提供全方位服务。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南海新区建成投产的第一个大项目,该项目从审批到投产仅仅用了105天。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崔学军说,这在他们的建厂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经济开发区,早8点,简短的碰头后,分包项目的机关干部就来到了各自分管的项目工地,现场办公,贴身服务。“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开发区是城区经济板块的主力军,更是文登打造蓝色经济先行区的重要支柱。作为蓝区建设中的一份子,我们责无旁贷。”天山国际工业园项目工地上,一位机关干部告诉记者,一切工作以项目为中心,主动靠前为项目服务已成为全区人的共识。
在各产业招商部门,文登出台重奖优质项目引荐人政策,设立项目引进突出贡献奖,重奖赏英雄;实行差异化考核,按照实力相当、人员相近等原则,把全市各镇办各部门分成若干小组,划定“起跑线”。同组竞争下,引进项目又多又大、建设项目又好又快的镇办很快便脱颖而出;设立百名企业奋进榜和50强村居奋进榜,一季度一排名,对利税、投入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全面发动村企争当标兵,拼抢赶超;筛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部门,成立机电工具、汽车零部件、旅游开发等22个产业招商办公室,落实具体的招商任务,拨付专门的招商经费,组织精干人员全力招商。
在企业,文登设立数千万元奖励基金,鼓励企业加快改造升级,推进自主创新。目前,20强重点企业已全面实施在国际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技术改造项目——其中,天润曲轴开发的重卡曲轴替代了进口产品,胀断连杆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威力工具开发的射频打印机,列入了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华塔机械开发的电动旋挖钻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依海而生,凭蓝而立。晨曦中,承载着文登人民 “蓝色梦想”的种子早已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