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实施数字海洋建设工程,鼓励“透明海洋”“健康海洋”等!建成3个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加快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
●建成3个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力争数字经济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少于300家
●上线10家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
●推动600家试点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
●打造100家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
●培育20家以上场景应用实验室
●打造30个场景级政务大模型应用
●新建充电桩2.5万个
●安装智能远传水表10万块
作为数字中国的核心载体,当下,数字城市建设是各地重塑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已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堂“必修课”。
2025年是“数字青岛2.0”的收官之年。近日,青岛印发《数字青岛2025年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今年将深化“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行动,深入实施七项重点工程,涵盖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文明五大提质工程及数据基础设施筑基工程、综合保障体系配套工程,纵深推进54项重点工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行动方案》提出将“人工智能+”行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人工智能+”,“加”的是千行百业。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于佳认为,《行动方案》突出“人工智能+”,体现了青岛对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高度重视,他表示:“‘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青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助力‘数智青岛’建设,同时,促进青岛数字城市的技术迭代,通过场景创新与制度改革的结合,实现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与民生服务的系统性升级,必将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数字青岛建设注入新动力。”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制作一个涡轮机,具体要求如下……”语音指令发出后,很快经由奇智孔明工业大模型转化成文字,继而在屏幕上出现一个涡轮机立体产品,整个过程只需几秒钟;卡奥斯天智工业大模型的4700余个机理模型和200余个专家模型,为工业具身智能系统提供从意图识别到任务规划,再到代码生成等的核心底层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去年以来,青岛连续两年出台数字青岛建设行动方案,并将“数字经济”列为重点工程首位。今年《行动方案》提出,争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建成3个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要素价值化等为主线,让数字经济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突破口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
当前,青岛正围绕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聚力抓项目、补链条、强产业、优环境,推动数字产业能级加速跃升,创新动力不断增强。
《行动方案》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提出构建数字产业领域梯次培育赛道。同时,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支持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省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建设,高水平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力争数字经济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少于300家。围绕产业数字化,《行动方案》聚焦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一系列重要任务。如,加快发展“产业大脑+晨星工厂”,上线10家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600家试点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打造100家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方案》还提到“新场景新模式”,明确要培育20家以上场景应用实验室,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验证空间,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市场化验证,探索“由0到1”的创新应用,并对“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开源社区建设”进行了明确。
今年以来,DeepSeek通过开源策略重构了AI行业生态,揭示了一条“以开放促创新”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计晓斐认为,开源生态不仅是全球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能通过企业、高校与社区的多元协同,加速本地基础软硬件技术的突破,为青岛产业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创新动能。“这一前瞻性布局,将助力城市在数字经济时代抢占技术制高点,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开源创新集群。”计晓斐表示。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推动数据价值化能够有效释放数据要素潜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今年年初,青岛数据集团揭牌成立。《行动方案》围绕数据基础制度、数据高质量供给、数据开发利用、数据产业生态培育进行部署,提出探索培育认定一批数据要素型企业。此外,青岛积极推动制定《青岛市数据条例》,从制度层面推动数据要素“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
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
在李沧区世园街道上臧社区,通过“一屏统览”平台,管理员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掌握整个社区的情况;城市上空,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借助“智慧低空”政务无人机应用开展建筑垃圾高空巡查,对重点问题进行挂牌督办……
数字政府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底座,不仅重构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高效治理模式,更通过一系列场景化应用,实现了城市资源精准配置与公共服务品质跃升。
近年来,青岛深入推进“一个场景”“一件事”改革,取得积极成效。《行动方案》明确,今年,青岛持续深化已上线改革事项应用,聚焦住房、一老一小、建筑垃圾监管等领域,推出一批重点改革事项。此外,围绕基层治理、警务运行、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等一体化场景,不断打造“一网统管”治理体系。
政务大模型是助力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为民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力量。当前,全国各地正围绕政务大模型开展一系列探索。北京市首个政务大模型服务平台“亦智”利用北京亦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提供的算力资源,结合本地数据资源,构建形成具有本地认知能力的服务平台;深圳市福田区打造全国首个城市大模型城区,提供“专业+温度”的双重智能服务,实现惠民便企、增效减负。
围绕构建政务能力中枢,青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截至2024年年底,青岛“城市云脑”已经整合共享39万项政务数字资源。华高控股集团执行总裁、华高数字有限公司总经理席福存认为,构建政务大模型支撑底座,对城市所产生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对城市进行全局的即时分析,推进数字要素赋能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开拓城市治理数字要素应用场景,实现对城市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
今年,青岛还将建成“城市云脑2.0”,基于开源模型构建政务大模型支撑底座,打造30个场景级政务大模型应用,高质量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文化是数字青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方案》明确,今年,青岛将实施数字文化提质工程,加快“文化一张网”项目建设,加速文化数字化多元应用,推动文化行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新型文化业态。
随着城市的全域数字化,数字技术正推动全社会的全面协同。青岛今年将聚焦智慧医疗、智慧出行、智慧养老、智慧就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打造一系列公共服务标杆和网络零售、智能充电桩、智慧商店等生活消费标杆,推动城市生活“数字更新”。
此外,青岛还将“产城融合”纳入《行动方案》,在城乡融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城市数字更新”。青岛市大数据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青岛将深化五星级标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鼓励崂山区张村河片区探索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智慧城市标杆。
当前,数字化和绿色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落脚点。今年,青岛将继续打造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标杆,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加快“无废城市”数字化应用,创建一批“无废园区”“无废工厂”“无废学校”。如,推动城市生命线(供水及排水防涝设施监管)项目建设;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林权、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全流程业务办理;鼓励建设零碳智慧园区、绿色智能建筑。
夯实“数据底座”
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描绘了“汇通海量数据、惠及千行百业、慧见数字未来”的美好愿景。
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的“隐形引擎”。近年来,各行业、各地区持续探索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从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到农作物收成预测,从依托健康医疗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省内公共卫生临床诊疗全覆盖,到建设园区工业数据平台助力减少碳排放,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等技术路线和应用实践延伸至经济社会方方面面。
《行动方案》明确,今年将实施“数据基础设施筑基工程”,布局推进算力和网络设施、数据流通利用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融合基础设施涉及交通、能源、水务、海洋、市政等多个方面,提出推动新能源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局域网建设,新建充电桩2.5万个;实施智能远传水表更换工程,安装智能远传水表10万块;实施数字海洋建设工程,鼓励“透明海洋”“健康海洋”等。
有研究显示,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基础设施需要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流通环境,便于人、物、平台、智能体等快速接入,实现数据在不同组织、行业之间安全有序流动,精准匹配数据供需关系。
青岛市大数据局数据资源处副处长宋超表示,今年,青岛将加快“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流通利用方向)试点”建设,打造基于隐私计算的全省统一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底座,支持城市、行业、企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打造30个以上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典型数据流通利用场景,推动构建统一开放的数据要素市场。
如果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青岛建设的“硬件”,那么畅通的协调机制、人才保障、管理统筹体系等就是数字青岛建设的“软实力”。今年,青岛市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创新工作正式启动。《行动方案》中也明确提到推广首席数据官制度,为青岛数据治理体系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新阶段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青岛还将发布数字青岛开放场景清单,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统筹各项政策性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强数字经济、数据基础设施等项目发展用地支持;评选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典型案例、场景,办好公共数据运营大会等活动,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数据领域标准制修订等,推动综合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