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龙头待破"颈"——青岛新观察(下)

来源:贠瑞虎 于晓波   发布时间:2015-05-21 04:21:40 

众星捧月月更辉。突出发挥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把青岛打造成承接海内外、辐射带动全省的区域性国际航运、现代物流、商务、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从青岛自身到外部环境,尚需在诸多方面实现突破。

“重”在集群突破

审视青
岛工业的百年历程,“轻型”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产业结构尽管对青岛发展贡献不小,但产业链条短、拉动能力弱却相当突出。增强对自身及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要让产业结构“重”起来。

着眼于此,近几年青岛抓住国际重化工业加速外向转移的难得机遇,以引进培植大型重化工业项目为突破口,带动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6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年加工进口原油1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0多亿元的大炼油,近期年产值可达76亿元的大造船等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

青岛市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两年市委书记杜世成、市长夏耕抓得最紧的就是大项目和产业集群,正是看中了这些产业增长速度快、增长周期长、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能力极强的突出优势。以汽车整车为例,对零配件的拉动比例达1:16,造船则涉及国民经济110个行业中的90多个,高低密度聚乙烯、苯烯、聚丙烯等石化项目对下游产品的拉动比例更是高达1:50。

采访中记者强烈感受到,一个大项目落地,众多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的集群效应在青岛已开始显现。以修造船项目为例,去年7月与中船重工全面合作协议刚一签订,韩国浦项制铁、新加坡郭氏兄弟、宝钢等相关产业巨头闻风而来,武汉重工铸锻、重庆齿轮厂、陕西柴油机、725研究所等“六厂四所”更是风从影随,一个以造船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在青岛已具雏形……

破“篱”潜力惊人

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青岛保税区无疑是匹黑马。去年该区每平方公里创造各项税收4.8亿元,GDP超过13亿元,单位面积产出率雄居全省第一,各项经济指标由2000年以前的全国末位跃居前列,去年又第二个被批准为全国区港联动试点区,为青岛插上自由贸易港(区)的翅膀抢得先机。

但与排名居前的一些保税区相比,差距仍然相当悬殊:去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各项税收已达285亿元,江苏张家港保税区财政收入11.3亿元,而青岛保税区这两个数字仅为11.9亿元、3.47亿元。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发展空间受限不容忽视。据了解,目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管辖面积已达100平方公里,张家港仅工业配套区面积就达43平方公里,而沿黄9省区仅此一家的青岛保税区,目前规划面积仅2.5平方公里(新批的1平方公里物流园区除外),而且项目已全部布满,许多慕名而来的跨国大项目不得不移师别处。面对这一形势,有关专家大声疾呼,充分发挥保税区在吸引跨国企业、扩大出口方面的独特优势,增强青岛的辐射带动作用,亟需突破观念和体制障碍,为青岛保税区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方面,青岛港已尝到了甜头。副市长胡绍军告诉记者,以前青岛港就是青岛港集团公司,青岛港集团就是青岛港。但面对中转集装箱仅占青岛港吞吐总量7%的巨大潜力,面对6年内分别投入270亿元争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天津和大连两港,面对掌握着全球80%以上的中转集装箱货源和航线的跨国船公司,青岛要想充分发挥出其在港口方面的龙头优势,建设北方航运中心和国际性枢纽大港,在咄咄逼人的兄弟港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必须果断打破国有资本独家垄断的观念和体制禁区。着眼于此,近两年市里按照建设“万国码头”的全新思路,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海丰集团等跨国巨头纷纷云集青岛,独资或控股开发前湾码头,仅美国环球货柜和香港招商局集团总投资就达10多亿美元。

“承载”取决框架

6月底之前,投资99.38亿元、横跨胶州湾的青岛海湾大桥将开工建设。这条跨海通道奥运会之前建成后,将成为青岛“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城市发展新战略的重要交通支撑。 业内人士指出,空间结构布局合理与否,发展框架能否拉开,直接关系着一个城市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承载能力。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青岛主城区基本偏处胶州湾老港区周边的狭窄带状区域。上世纪90年代,青岛主城区开始向东部扩张;2001年起又大举向西海岸挺进。中国海洋大学有关专家在与其他发达城市研究比较后认为,这种“一城两翼”的发展框架,尽管带来了城市实力的明显增强和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但中心城区发展空间狭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受限的“瓶颈”并未根除。正是着眼于此,“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布局应运而生。

青岛市建委副主任刘德胜认为,这一全新战略布局的实施,将有力拉开青岛的城市发展框架,形成定位明确、重点突出的产业集聚、功能辐射和旅游观光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承载能力,保持和凸现青岛的城市特色和魅力。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作为新规划主轴线的300公里滨海大道,特别是沿线的海湾大桥及连接青黄两岛的海底隧道尚未打通。正是着眼于此,目前青岛正在紧锣密鼓打破这些“瓶颈”。这些“瓶颈”打破之后,青岛现代商务集中区、黄岛临港重化产业集群聚集区、红岛海洋科研出口加工产业区三个特色鲜明的经济增长极及琅琊、胶南、红岛、鳌山、田横5大特色组团才能沿滨海一线次第展开,并迅速串线成珠,进而产生强大的辐射和集聚效应。

对接以谋共赢

采访中青岛市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苏南各城市对外招商引资时都一概宣称自己来自上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省发生的一件事:现在半岛各市招商引资中竞争惨烈,互不相让,结果去年某市赴日招商,问遍出席招商会的80多名日本客商,竟没一人听说过该城市。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长三角各城市接轨上海、依托上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这也折射出半岛8城市打破行政分割、各自为战的怪圈,最大限度利用好青岛这个国际知名城市的品牌优势,加快一体化的进程,紧迫到了何种程度!

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经验一再表明,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取决于所在区域板块的总体合力及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和壮大龙头城市同样离不开周边城市和广阔腹地的强力支撑。正出于此,韩寓群省长去年8月明确提出,半岛8市要树立双赢意识,主动对接青岛,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搞好衔接,主动承接青岛的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市场相通、体制相融、产业互补、错位发展。

不得不提的是,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的融合,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的突破口,但目前半岛制造业基地三城市间高速路尚未实现互通。由此可见,昂起青岛这个龙头,省直部门在项目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何其迫切!

2005年6月2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