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7月5日下午2点,国家海洋局召开媒体通报会,向社会公布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情况。
6月4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菲公司)报告,蓬莱19-3油田B平台东北方向海面发现不明来源少量油膜。接报后,北海分局立即要求康菲公司快速处置,对油田自身进行自查。8日,康菲公司再次报告,在B平台东北方向附近海底发现溢油点。北海分局立即派员登检平台,提取油样进行油指纹鉴定分析。12日油指纹分析鉴定结果显示,溢油样品与蓬莱19-3B平台的生产原油样品油指纹一致。北海分局组织油藏、钻井、地质和环保相关专家召开专家会,对溢油原因进行分析;根据11日卫星遥感解译结果、油指纹鉴定结果及专家会商意见,确认溢油源自蓬莱19-3油田。
6月17日1100时北海分局接到在蓬莱19-3油田巡视的海监22船报告: C平台及附近海域发现大量溢油。随后康菲公司报告,蓬莱19-3油田C平台C20井在钻井作业中发生小型井涌事故。
溢油事故发生后,国家海洋局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集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亲自赶赴现场检查指导应急工作。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多次听取关于溢油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强调:要迅速摸清溢油现场情况;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把溢油源堵住,确保不再溢油;要把溢油事故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要立即着手开展本次溢油生态灾害的调查评估工作,全面掌握本次溢油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分管副局长王飞同志深入溢油一线进行现场指导。
北海分局就排查溢油点、停止回注、减轻地层压力等控制和切断溢油源的措施、围控处置海上溢油、掌握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工作,也多次向康菲公司下发通知,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截至7月4日,国家海洋局共安排4艘海监船舶、2架海监飞机、40余名现场执法、技术人员、近400名陆岸工作人员直接参与应急响应工作。海上巡视6000多海里;飞行17架次,航程约14000公里;解译卫星遥感图像28景;监测布站190个,应急监测15次,损害评估3个航次,监视监测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获得各类监视监测、调查取证、油指纹鉴定分析结果等资料1000多份。召开专家咨询、评审会议3次。
B平台采取减压措施后,溢油于6月19日得到基本控制;C平台采取水泥封井措施后,溢油于6月21日得到基本控制。在国家海洋局的监督督促下,康菲公司单日现场海上溢油处置船最多到33艘;海上先后布设围油栏约3000米,使用吸油拖缆约4000米、吸油毡2800公斤。截至7月4日,已回收油水混合物近70立方米,除B、C平台附近偶有少量油膜出现以外,海面已无明显漂油。
截至7月4日,国家海洋局已基本完成了溢油影响范围、溢油对海水水质、沉积物影响评价工作。本次溢油污染主要集中在蓬莱19-3油田周边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类海水面积为840平方公里,单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积158平方公里。蓬莱19-3油田附近海域海水石油类平均浓度超过历史背景值40.5倍,最高浓度是历史背景值的86.4倍;溢油点附近海洋沉积物样品有油污附着,个别站点石油类含量是历史背景值的37.6倍。本次溢油在该油田及其周边海域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损害。
国家海洋局组织专家分析此次溢油事件,认为蓬莱19-3油田通过注水和岩屑回注,可能增加了平台附近的地层压力,为流体连通地层提供了能量,导致B平台海底溢油;B平台这种海底溢油类型在我国尚属第一次发现,其原因仍需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蓬莱19-3C平台在钻井过程中发生井涌、侧漏,从而导致了溢油发生。
目前,国家海洋局正在组织此次溢油对海洋生态损害监测评价工作;中国海监执法部门已对康菲公司此次溢油事件予以立案调查,正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程序进行调查、取证。
国家海洋局将继续监督康菲公司密切关注溢油点动态,采取有效围控处置措施,继续查找B平台海底溢油确切原因,及早封堵溢油源,监督督促康菲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排除此次溢油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根据工作进展,向有关方面和媒体通报新的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