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岚山,从蔚蓝走向深蓝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0:42:05 

世界历史上的“现代”,实际上就是以蔚蓝为底色的“海洋时代”。

因海而生、靠海而兴,海洋与岚山,有着再形容都不过的“紧密”。

“靠海吃海”,沿海人都这样说。岚山人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从捕捞到养殖、从建冷库到兴市场、从粗加工到深加工……拥有了全省最大的海洋捕捞船队、江北最大的冷库群、全国最大的海产品交易市场安东卫海货城、亚洲最大的海洋仿生食品加工基地……

岚山人在“吃”海的过程中将海洋的资源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地处万里海疆的“中点”,坐拥不冻不淤的深水立港优势和绵延25公里的黄金海岸,岚山没有满足于背靠大海的“蔚蓝”。

面朝大洋,早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岚山人就把机敏的目光,转向了港口区位优势,在“吃”海“吃”出新滋味的同时,岚山开始走向深蓝。

走向深蓝,岚山用港口做支点。

作为港口发展的“龙头老大”,岚山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变迁,演绎着岚山“从蔚蓝走向深蓝”的别样精彩。

岚山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尚金瑞说:“197711月,岚山港正式开工建设,19868月,岚山港实行二类口岸开放,开始办理外贸运输业务,19899月,经国务院批准,岚山港正式实行一类口岸开放,成为我国第44个一类开放口岸。虽然建港较早,但发展却一直较慢。”

说到这儿,尚金瑞话锋一转:“2004年岚山设区后,特别是‘港口立区’战略的确立,港口建设迈入加速发展期。2004年,岚山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千万吨大关,2005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2007年突破3000万吨,2009年达到4000万吨,2010年突破5000万吨,短短8年间,岚山港接连迈上了‘5个千万吨级’台阶,创下了岚山港发展史上的‘奇迹’。”

如今,在短短12.8公里的港口岸线上,岚山先后建成启用了海明港30万吨级油码头、岚山港10万吨级通用泊位等重点工程,形成了以岚山港、海明港、岚桥港、童海港为主体的港口集群,远期规划泊位202个,远景规划吞吐量3亿吨。

港口建设的快速成长并非偶然。而这,恰恰与岚山“港区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密不可分。

20071月,岚山设区之后召开的首次党代会上,“港口立区”被列为首要发展战略,由此,港区一体同步脉动。

国有民营并轨建港,日照港集团、童海集团、岚桥集团、日钢集团等国有、民营企业先后投资建港;

提升疏港能力,建设、改造疏港大道、南沿海公路岚山段等9条疏港道路,为港口货物大进大出创造了条件;

以“零障碍”服务港口建设,站位群众、着眼发展,先后和谐拆迁改造港区周边村居7个,其中整体搬迁村居4个,为港口建设腾空土地1172亩;

……

港口,走向深蓝的基础;产业,走向深蓝的关键。

20112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蓝色经济区两个“增长极”之一的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布局区,岚山在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机遇,就是优势。但是,机遇不等于财富,也不等于发展强势!”岚山区委书记高杰说,如何致力于港口和地方战略上“接轨”,重新审视、制定一条属于岚山特色的“产业路径”至关重要。

以建设产业发达、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现代化海滨港城为新的“航标”,以高端、高质、高效为追求,一条全新的“蓝色产业”应运而生——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延伸、项目配套跟进、空间布局集中的现代临港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伴随临港产业定位日渐清晰,一个现代化的临港产业园区跃然而出:100平方公里的规划中,钢铁、石化、木材、食品药品四大特色园区科学布局,2008年正式启动以来,累计投入6.5亿元,新修园区道路16条、55公里,25平方公里的园区面积实现了“七通一平”。

日臻完备的园区,为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发展“植入”了活力。于是,蓝色产业群峰竞起——

以日钢为龙头,以京华新型建材、华海船业等项目为配套的钢铁产业集群,钢铁产能达到1000多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达到110万吨;

石大科技、岚桥沥青、广信聚丙烯等加工储运项目建成投产,石油化工产业已形成1850万吨储运能力和455万吨加工能力;

木材加工产业已形成300万方加工能力和268万方进口能力,新中兴等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已形成60万方生产能力;

食品药品产业正在申请新上市生化药品17种。

数据显示,目前,岚山钢铁、石化、木材、食品药品四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10年临港产业产值已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7.6%

毋庸置疑,1+1>2,是地区经济产业聚集最理想的一环。

在岚山,这样一个极佳的产业链和效果,对应的就是港口、产业和物流业。优势叠加,催发“化学反应”,岚山物流应市而生,实现了“蓝色崛起”——

建立物流业发展服务制度,相继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发展物流业的意见》、《区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骨干企业责任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调动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以港口、铁路和临港工业为依托,以区域物流为重点,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岚山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分综合联运中心、堆场、配送、加工、仓储等功能区,液化品、冶金、木材、海产品四大特色物流园区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一个大厦四个市场”快速建设;

聚力发展临港物流产业,赴“长三角”、“京津唐”、“鲁南经济带”开展专题招商,2006年以来,先后招引物流项目128个,计划总投资140亿元……

数据显示,至今岚山临港物流产业已注册企业145家、年货运总量达1亿吨。

曾几何时,提到大海,人们多联想到的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

如今,依托浩瀚的海洋,岚山海洋渔业显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吃海”到“耕海”,岚山海洋经济结构实现战略路径突破。

50万亩浅海养殖、2.2万亩滩涂养殖……传统的渔业生产模式还在,发展模式却已悄然变革:原来的单一捕捞模式,正被捕捞、养殖、加工、流通于一体的新模式代替,新的现代渔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数字是最好的例证。如今,岚山渔业捕捞养殖、生产加工、渔业流通三大产业比重已由2006年末的224434,调整到204040

产业比重增减的背后,凸显岚山海洋经济转调路径的精彩转身——

捕捞结构由近海向外海转变,全区捕捞渔船总量由2006年末的1636艘减少到目前的1441艘,1000多名捕捞渔民向养殖、加工、流通、旅游、餐饮等二三产业转移;

海水养殖结构由传统滩涂池塘养殖向浅海生态立体养殖转变,全区浅海立体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比2006年末增加6.6万亩,投资3550万元实施的前三岛人工鱼礁项目、深水抗风浪网箱项目和生物特别保护区项目,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面积多达412平方公里,建设人工鱼礁建设面积86公顷,底播面积450公顷;

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由初级冷藏向精深加工转变,GAPHACCP……拥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呈几何倍数递增,产品出口至日韩、欧盟、美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昌华”牌鱼糜制品成为全国名牌产品;

市场布局结构由松散交易向集中交易转变,安东卫海货城、岚山鲜活水产城、安东卫国际水产城等5处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享誉国内外,年水产品市场流通总额达20多亿元;

……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争当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排头兵,走向深蓝,岚山在路上。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