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蓝色机遇 实现新的突破——访信息学院院长贺国平教授

来源:山东科技大学 记者 高晓华   发布时间:2015-05-20 20:44:47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作为国家级发展战略获得批准,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兼顾海陆统筹的区域发展战略,极大地鼓励着山东省特别是半岛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科学创新、奋发作为的热情,也为地处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地域的高校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全校上下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积极营造“蓝色经济、人人参与”和努力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贡献的良好氛围。信息学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学院特色和优势,提出了建设规划,积极融入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的行列之中。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信息学院院长贺国平教授。

记者:贺院长您好,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给信息学院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贺院长: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特别是涉海商务服务业。适应海洋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展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中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一是依托青岛等软件园,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软件出口加工基地。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积极发展数据处理等新型信息服务业,加快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青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创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二是鼓励发展涉海创意产业,重点培育一批创意设计企业,建设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三是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

在统筹海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快构筑智能化、宽带化、高速化的现代信息网络。改造优化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积极开展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先进网络的试验与建设,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换代,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发展。开展面向全球的数据处理、托管和存储等业务。加强网络信息安全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金土工程,实施数字海洋工程,构建覆盖海陆的三维地球物理信息平台,完善海洋信息服务系统。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电子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三位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口岸公共信息平台。

上述《规划》提出的发展领域和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都与信息学院目前的学科和专业密切相关,为信息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记者: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中,信息学院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贺院长:信息学院是专门从事数学、统计学、电子信息、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字媒体技术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单位。学院下设9个系和11个研究所及实验中心和培训中心等机构,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和11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用数学学科为省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是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和省首批确定的“泰山学者”设岗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省品牌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省品牌专业。学院实验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几年主持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30余项和省科学基金等省部计划项目20多项,承担了大量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应用开发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3项、国际科技奖2项。全院教师年均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每年被 《SCI》《EI》《ISTP》等国际权威索引收录论文超过100篇。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先后涌现出多名全国三好学生、省十大优秀学生和省级三好学生,多人次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学院不仅重视研究型人才培养,而且重视实践型人才培养,毕业的学生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是我们发展的优势,也是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服务的优势。

记者:为了抢抓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机遇、实现学院发展新的突破,信息学院做了哪些工作?

贺院长: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院教职工认真学习,转变观念,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决心快速融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去,发挥学院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拓展空间,努力工作,积极作为。

首先是建立了适应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学科专业和服务机构。2011年,学院作为全国30所高校之一,新设置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拓展了适应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人才培养领域。学院及时成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和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开展相关政策、技术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

其次是积极开展涉及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科研工作。自主研发出 “32位嵌入式SoC安全家电网关芯片”。ORSoC芯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研制过程中共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ORSoC芯片的研制成功,有助于提高我国IC芯片自给率,有利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也表明我校已经具备了嵌入式SoC集成电路芯片全流程设计能力和IC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对青岛市和山东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院泰山学者韩燕波及曾庆田教授领导的团队努力下,承担了神州数码委托的《西藏自治区政法应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用系统建设》、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煤矿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联动管理软件平台设计与开发》和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的《恶劣气象条件下山区公路网应急资源匹配与调度技术》等重大项目,使学院在建立智能公共安全物联网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平台、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公共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等方面具备了良好基础。

在面向“三农”的社区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方面,学院承担了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面向移动终端的农业信息智能推送技术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委托的《面向移动终端的农产品价格信息上报与分析系统》《农业信息智能采集处理与利用平台软件开发与测试》《农业空间信息管理组件及基于组件的农业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农业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项目。为重点研究云计算技术和3G等通信技术在“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上的应用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充分利用学院拥有的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的平台,以培养“信息技术外包(ITO)人才和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人才”为重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强化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平台建设”两个关键环节,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努力提高培训质量,逐步扩大培训规模。自2005年以来,先后与东软、青岛软件园、上海浦东软件园、大连华信、中软、软通动力、烟台创迹、浪潮软件、达内、新东方、海尔软件等外包软件服务企业或培训机构建立外包人才联合培养、定制培养等合作关系,共计完成人才培养3500余人。201139日,与塔塔信息技术(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举行联合培养合作签约仪式,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信息学院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已经起步。

第四是在实训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实训平台体系,与塔塔集团、东软、大连华信和大连海辉等公司签订协议,引进了特色鲜明的实训体系及实训平台,加强了学生的实训环节;学院利用国家和青岛市服务外包补贴经费及部分自筹经费累计投资近300万元建设了面积600平方米的软件与服务工程实训中心,可同时满足150人进行多个方向的实训。

第五是重视服务外包师资队伍建设,出台了支持年青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的鼓励政策。5年来,共派出8名青年教师分别到东软、浪潮软件、大连海辉、海信等国内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学习和培训。

第六是采取灵活的方式安排服务外包专业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鼓励并安排学生到有关软件外包企业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截止20116月,共安排1000余名学生到东软集团、大连华信集团、浪潮集团、中软集团等进行毕业设计。

第七是注重课程体系建设。6年来,学院多次修订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建立了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更新整套课程设置方案和实训方案。其中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形成了Java.net和集成电路及嵌入式系统3个培养方向。切实加强了对日方面的嵌入式软件、高级工程软件平台、微电子技术及动漫制作等方向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方案的改造。

记者: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学院今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贺院长:2010年下半年以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与我校协商共建山东科技大学青岛软件学院,为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和青岛西海岸软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目前,软件学院共建协议和规划正在起草,我们将继续予以高度重视,加快工作步伐。

学院将充分利用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按照青岛市和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拓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项目,扩大人员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借助于青岛和开发区的地理优势及与软件外包企业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和研究服务外包培训的发展模式,建成优质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为青岛及山东软件外包产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进一步凝练学院的科研方向,充分利用学院多学科融合、理工管结合的优势,紧密联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列出的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计算机学科,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电子信息等专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参与项目研发,为信息化建设服务;依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行业培养人才;依托数学类专业,特别是金融数学等方向,为涉海金融服务业、新型商贸流通业培养人才,开展研究工作。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