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英:环渤海区域发展最大劣势在于水资源匮乏
资料图: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在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第十五次市长会议上发言(摄影:杨秋煜)
近几年,环渤海区域发展态势迅猛,正在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与国内其他地区发展相比,环渤海区域的最大劣势在于水资源的匮乏,是我国资源型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一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为1571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5%,人均水资源总量514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大部分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在500立方米以下,尤其是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区人均水资源量都不足300立方米,可以说环渤海区域基本上处于极度缺水地区。
河道断流。由于地表径流的过度开发利用,海河流域21条主要平原天然河流发生了断流,平均断流的天数从20世纪60年代的78天上升到本世纪初的268天,有10条河流干涸的河床天数超过了300天,入海水量由20世纪50年代241亿立方米减少到2000年的8亿立方米。
地下水超采。海河平原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率高达187%,因连年超采,海河流域目前已经形成了我国最大地下水漏斗,面积9万平方公里,超采造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使平原地区土壤大面积干旱化,又造成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由于原有的区域水动力平衡被打破,造成了大范围海(咸)水侵入地下含水层,从而增大地下水的含盐量,导致水质恶化,耕地盐碱化。
水污染严重。海河流域的废污水排放量已经达到了43亿吨,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仅有22亿吨。
预测到2020年,由于气温的升高,蒸发加强,北方地区的年径流量可能还要减少2%到10%。环渤海区域水资源量在今后一个时期将呈持续减少的趋势。
显然,未来20年环渤海区域的水资源供需形势将会很严峻,一方面水资源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如果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水资源的制约将会成为环渤海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们提出解决环渤海区域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是:
一、强化节水。无论是农业用水、工业用水还是城镇生活用水,提高环渤海区域现状水资源利用率还有较大的空间。通过实施灌区的节水改造,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普及节水器具以降低用水定额,限制高耗水产业等,到2030年,环渤海区域可节水70亿立方米以上。
二、再生水利用。到2020年一般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严重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到2030年环渤海区域再生水利用量可以达到50亿立方米。
三、海水利用。海水利用包括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到2020年环渤海区域海水直接利用量65亿立方米,海水淡化0.9亿立方米,到2030年环渤海区域的海水直接利用量达到75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达到1亿立方米。
四、跨流域调水。在“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下,实施跨流域调水。一是南水北调,从长江调水进入海河流域;二是西水东调,以黄河为水源,从山西万家寨水库引水,向太原、大同和朔州三个能源基地供水;三是研究向辽河调水的方案。
五、管理措施。第一,明晰水权和排污权,这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第二,建立和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间接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第三,科学合理地设置水价调节杠杆。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所以,我呼吁,实现环渤海区域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区域的水问题。(人民网记者陈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