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年前那个春雨绵绵的清明开始,每年的清明我都要在太阳还未升起的时候就早早地来到海边,站在那块高大的黑色礁石上,朝向太阳升起的地方,祭奠亲人、追思先烈。今年亦然。而每当这时,11年前那场感人肺腑的海葬仪式总会映现在我的眼前……
那一年的清明,南山干休所和苍山岛部队一起为我的岳父及19位故去的“老海岛”举行海葬仪式。清晨一条大型军用登陆艇,在蒙蒙细雨中驶进了黄海北部那片辽阔的海域。苍山列岛像一个个伟岸的哨兵矗立在海面上,滚滚波涛似一支雄浑庞大的交响乐队演奏着澎湃激荡的乐章,今天他们要为曾在这片蓝色国土上无私奉献的先辈们送行。登陆艇指挥塔两侧悬挂着一幅挽幛,上面写着:“英魂归海功名不朽留千古,音容犹在精神永昭励后人”。我和一群年轻的将校军官们,手捧着父辈们的骨灰,肃立在甲板上,等待着太阳升出海面。当年我们的父辈就是迎着这轮太阳踏上了这片蓝色国土,今天我们要迎着太阳把他们的英魂送归大海。
岳父是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1942年秋天,从冀西北一个小村庄里跑出来加入了革命队伍。打完了日本鬼子就进了东北,围长春、打四平、四保临江、打锦州。当把老蒋逼到了台湾岛上,他们庆贺共和国成立的酒还没喝完,就又跨出国门,抗美援朝,保家为国。刚刚把美国鬼子压回“三八线”,又奉命回国整编等待新的任务。四个月后的1954年9月24日清晨,就在这个秋天的早晨,岳父所在团作为第一批登岛部队向素有蓝色国门之称的苍山列岛进发了。
苍山列岛远离大陆,条件十分艰苦,有的岛屿甚至是无居民、无淡水、无树木的“三无岛”。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岳父和他的战友们硬是凭着一副肩膀两双手打坑道、筑工事,建营房、修菜园。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把海岛建设成了打不烂、摧不垮、永不沉的海上巨型军舰和官兵、家属们工作、生活的乐园。在艰苦创业的历程中,他们用忠诚和生命铸就了以岛为家、以苦为荣的“老海岛”精神。他们用彪炳千古的业绩,获得了激情燃烧岁月的光荣与骄傲,在蓝色国门上矗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1984年,岳父离休后离开海岛,住进了风景秀丽的滨城南山干休所。几年后,岳父眼看着他的老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到马克思那里报到去了,他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那年仲秋节,岳父突然向我们宣布了一项决定:他已经正式向干休所党委打了报告,要求死后海葬。岳父说,当兵40余载,有30年是在海岛,我的官、我的命都是大海赐予的,死了再还给它。岳父又说,现在讲究移风易俗、讲究环保,不就是一把骨头吗,过清明的时候,你们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过个年节你们到海边看看我就行了。干休所经过慎重研究,同意了岳父及其它十多位老干部死后海葬的请求。在岳父去世半年后的1999年清明节,干休所为岳父和其它18位“老海岛”举行了隆重的海葬仪式。
雨悄悄地停了,太阳默默地凸出海面。在悲壮的哀乐声和滔滔的海潮声中,我和妻女一起将岳父的骨灰徐徐撒开,霎那间便融进了浩瀚无垠的大海之中。海鸥在海天之间盘旋,他们是在欢迎这些大海之子又回到了生命的诞生地。我在心中默默地诉说着:“敬爱的岳父,您既是我的亲人又是我的首长,我深深地怀念着您,深深地怀念着您们这一代人,深深地怀念那些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尊敬的首长,我没有辜负您对我的期望,作为新一代守岛人,我正在完成您未尽的事业。我肩头上的大校衔章正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您看到了吗?爸爸……”
11年过去了,今天我也是在心里这样默默地诉说着。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站在礁石上,透过灰蒙蒙的天幕,看到一群海鸥向大海深处飞去。当海鸥在我的视线中消失的时候,大海深处传来滚滚雷吼——雨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