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海洋 —— 这一年

来源:亦 土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2:26 

一年如白驹过隙。回首即将过去的2007年,海洋给我们留有太多的记忆与深刻的印象。这一年我们所能看到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无论是哪个大洋,还是哪片海域,都不曾平静。喜的、怒的、哀的、乐的、惊的、奇的、忧的,七情俱。风起云涌,风生水起,风云变幻,风雨飘摇,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仍不足以反映及表现2007年从中国海洋到世界海洋所发生的一切。
这一年,海洋的被关注度是前所未有的,与海洋有染的事似乎越来越多,沿海的、甚至不沿海的国家都在为海洋之事劳心费神,海洋直搅得人们既跃跃欲试,又寝食不安。
特别是当地球不断升温,海平面不断升高,冰川日渐消融,海水不再清澈,鱼虾几近绝迹,世界范围的焦虑、呼吁在今年更胜一筹。海洋还能坚持多久?人类是在向着末路行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海洋使人类成为了一个共同体。
2007对海洋而言,注定是一个不寻常之年,一个纷争之年、一个喜忧参半之年。理性、客观,我们在回顾中思索,在思索中展望,在展望中前进。

国际———风起云涌前景莫测
世界从来没有大同过,海洋也不可能平静。2007年的世界海洋纷争四起,危机四伏。
最让人兴奋的:海洋新发现。3月,澳大利亚科学家宣布,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新发现了20个鲨鱼和鳐鱼等海洋新物种。5月17日《自然》杂志报道,德国科学家通过近年探测,在环绕南极洲的海洋深处发现了700余种新生物。新的发现不仅加深了科学家对于海洋生物进化的理解,而且有望打破之前关于极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10月,研究人员在冰岛北部海岸的一个海架上发现了一只405岁的蛤蜊,这只蛤蜊目前被认为是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活动物。2007年世界各地众多海洋新发现,让世人用更新的眼光来认识海洋。
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日本一意孤行的“科研捕鲸”和加拿大“有限制”地杀戮海豹。3月29日,加拿大宣布在今年的商业捕猎活动中将杀死总共27万只格陵兰海豹。由此引来了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谴责和抗议。这一行动堪称当今世界上对于海洋哺乳动物的最大规模的屠杀。无独有偶,12月18日,日本捕鲸船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捕鲸作业,计划捕鲸1000多头,这是日本展开所谓“调查捕鲸”活动2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宣称捕杀是为了控制鲸的繁殖,有谁会相信这一谬论。所谓“科研捕鲸”更准确的表示应是“科研杀鲸”。
最发人深省的:各国对海洋政策、管理的重视。4月20日,日本国会高票通过《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建筑物安全地带设置法》。两法的颁布是日本对海洋战略地位认识不断提升的结果。有专家分析,日本《海洋基本法》实质上是以法律形式对其海洋战略的对内包装和对外宣示,为其高调、强势的海上扩张提供了法律依据。 10月,欧盟委员会继去年6月颁布《欧盟海洋政策绿皮书》后,在各成员国磋商成果的基础上又颁布了欧盟《海洋综合政策蓝皮书》。欧盟制定的海洋综合政策,将为新型的综合管理提供政策指导,从而使欧盟海洋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海洋综合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欧盟在应对海洋领域面临的挑战的能力,其中包括全球化与竞争方面的挑战、气候变化与环境方面的挑战、海洋安全方面的挑战、能源安全方面的挑战等。
最让人郁闷的:海上溢油。11月11日,一艘俄罗斯油轮遭遇海上风暴,船体被撞成两截,1300吨原油泄入刻赤海峡。11月7日,一艘前往韩国的货轮在浓雾中不慎撞上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桥墩,导致燃油外泄,加州北部8个海滩因此关闭。加拿大邮轮“探索者”号11月23日在南极设得兰群岛海域与冰山相撞沉没,大量燃油泄漏,在南极海域形成了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的污染带。作为受害国,阿根廷疾呼各国政府限制南极游。而专家预计,全球赴南极旅游人数今年就将突破4万人次。毋庸置疑,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蛋糕”,谁舍得放弃。然而,南极大陆脆弱的生态环境如何能承受蜂拥而至的游客?12月7日,一艘在香港注册的油轮在韩国附近海域与一艘韩国船舶相撞,造成超过1万吨原油泄漏,周围至少15平方公里的海域受到污染。韩国官员称,这是韩国历史上发生的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
最让人无奈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灾害频繁。4月,所罗门群岛发生的数米高海啸引发的地震,使拉农加岛岛屿升高了3米,大片珊瑚礁裸露在亚热带的阳光下,慢慢死去。5月,马尔代夫68座岛屿被大浪吞噬。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预测,北极海冰到本世纪末可能“几乎完全”消失,今夏,海洋冰盖创历史新低。2007年的研究发现,北极冰帽目前的融化速度超出科学家的预期,到2050年时可能比现在减少40%,将给北极熊等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后果。12月4日,其第四份气候变化报告,为人类预测出一条“通往灭绝之路”。2050年前后,全球气温将升高2℃,缺水人口达20亿,地球上20%到 30%的物种濒临灭绝。2099年,地球表面2/3陆地面积可能极度干旱,大批“环境难民”流离失所。看来,海洋灾害确已离人类越来越近,预言会成为现实吗?
最大动干戈的:对南北两极的激烈争夺。今年以来,南北极的新闻不再是探险或考察,刺激人神经的是你争我夺的喧嚣。7月,探险家在北极发现了一块小岛,这非同小可,因为冰融化后露出的小岛完全有可能改变该海域的竞争格局,引发新一轮争夺北极地区包括北极点控制权的斗争。果不其然,8月以来,新一轮“极地之战”随之打响。毫无疑问,其根本原因、动力在于南北极巨大的资源,尤其是能源。
8月2日,俄罗斯小型潜水艇“和平1号”抵达北冰洋4261米深的海底。这是人类首次潜入北极的大洋底部,标志着在探索北极奥秘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随后在北冰洋底插上的一面钛合金俄罗斯国旗,却有俄宣示对北极主权之嫌,世界一片哗然。多个环北冰洋国家表示强烈不满。加拿大、美国、丹麦、英国等国纷纷加入了这一轮的北极争夺战。8月7日,加拿大军队开始在北极地区进行演习,宣告北极地区是加拿大的领土。8月中旬,美国破冰船前往北冰洋进行海底地图绘制,为美国在北极地区的主权诉求寻找依据。
就在各国为北极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战火”已从北极烧到南极。10月16日,英国表示将向联合国提出对南极领土的要求,引发国际关注。阿根廷表示“强烈不满”,并“绝对反对英国领土扩张”。智利不仅宣布将提出对南极的领土要求,还决定重启在南极的海军基地。11月6日,悄无声息中俄罗斯第53次南极考察队奔赴南极,继续建造上世纪因资金短缺而停建的两个基地,恢复中断16年的综合性考察。11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各国的一片争吵中抵达南极,成为第一位访问南极的联合国秘书长,表明了南极问题的“难度”。而12月12日,澳大利亚一架客机在南极完成一次历史性降落,成为首架在南极降落的喷气式飞机,也为明年极地之争又埋下了伏笔。
走过2007,回首,感慨万端;前瞻,并不轻松。当各种海洋难题层出不穷,当科学问题经济化,经济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军事化时,问题就更加复杂。大国想重建新的世界海洋秩序,其间必然掺杂着各自的利益和价值观;小国想争得海洋上的一席之地,取得最大限度的海洋利益,是维护自身权益。正是,海上熙熙皆为利来,海上攘攘皆为利往。

国内———风生水起高歌猛进
圈点2007年中国海洋之事,清楚地看到:海洋事业成长了,海洋经济壮大了。亮点频现,看点多多。
看点一:海洋管理更上层楼。
1月,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的通知》,对于进一步规范全国沿海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完善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意义重大。 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审议通过,首次以基本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包括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的海域物权制度,第46条规定:“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第122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权受法律保护”。明确了海域作为国有财产的法律地位,明确了海域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的法律性质,是海洋法制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4月,国家海洋局出台意见要求,人工岛建设要加强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地布局,严控数量和密度。5月,国家海洋局全面启动了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到2010年以后,我国将构建完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动态监视监测管理体系,实现对全国海域使用状况的实时、立体、动态监视监测。8月1日,《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实施。这是我国出台的针对海洋功能区划工作的首个部门规范性文件,对规范海洋功能区划管理意义重大。8月10日,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加强海砂开采管理的通知。12月21日,国家海洋局出台《海洋听证办法》,它的出台对规范海洋立法、决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标志着国家海洋局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2007年是海洋管理奋力前行、加速推进的一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看点二:极地大洋科考喜讯频传。
1月8日,大洋一号从青岛起航,历时220天,航程3万多海里,主要考察区域涉及西南印度洋、西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的部分海域。3月,在水深2800米的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并采集到样品。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这一重大发现对我国国际海底资源研究与开发意义重大。3 月,“2007~2008年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正式启动,这是我国首次参加国际极地年活动。在中国的核心计划中,今年中国南极科考队将对南极最高点 ———冰穹A进行“探险”,并在那里建立天文观测站,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极高点冰穹A建立天文观测站。11月12日,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开赴南极。此次南极科考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首航,也是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第三个考察站的起步,具有重要意义。
看点三:海洋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4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成功。它是继2002年5月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一号A卫星后,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中的第二颗卫星,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海洋卫星和卫星海洋应用事业向系列化和规模化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并预示着中国以舰船、浮标、岸站和卫星为基础的海洋立体监测系统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看点四:海洋经济风头正劲。
5月1日,中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可燃冰”,成为第4个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据估算其远景资源量可达上百亿吨油当量,预计2010年至2015年可进行试开采,30年内能够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上半年,我国承接新船订单4262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42%,超过“十五”期间造船完工量的总和。2007年,中国造船手持订单已经超过日本,并接近韩国。“五一”期间,中石油宣布: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温家宝总理在视察该油田工地时表示,这是40多年来中国石油勘探最激动人心的发现,对我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战略与和平发展道路,都具有重大意义。大油田的发现给中国石油战略提供了新的支撑点。6月26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合龙,大桥建设创造了6项世界或国内第一。9月,亚洲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在天津大港区开工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日处理能力将达到15万吨。11月8日,中海油投资建设的首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并网发电。该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为海上油田专门开发建造的风力发电厂。未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与传统石油产业一起成为中国海油的支柱产业。截至11月28日,我国内地港口集装箱的年吞吐量首次突破了一亿标准箱。至此,我国已经连续5年蝉联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2007年上半年中国海洋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62%。
看点五:海洋环境形势严峻。1月至10月,我国已发生赤潮83次,涉及面积11039平方公里。7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珠江口已接近“荒漠化”珠江口鱼的种类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200多种,减少到现在的50多种。9月7日,由中日韩三国共同开展的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在京正式启动,标志着三国将共同致力于黄海生态潜在保护区的保护工作。5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字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环渤海海岸线由于人为海岸工程建设对岸线的改造及海岸侵蚀,30年间由5399公里缩短为5139公里,总长度缩短了260公里。《2007年上半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有增无减,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持续恶化,渤海沿岸减排压力尤为突出。对全国500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结果表明,约77.1%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比上年同期增加18.2%。现实是,当中国的中央政策与地方利益仍存在无奈的博弈,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就是不争、更是无奈的事实。今年,“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概念写进了“十七大”报告,这对于环境严重透支的中国海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回首这一年,我们在欣喜的同时,对明年充满了希望。2008年,中国海洋事业将更加努力,前景辉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