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深蓝:威海市人大常委会助推蓝色经济区建设走笔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0:57:13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111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诞生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威海,这个得名于海,扬名于海,地处山东黄金海岸线重要节点上的城市,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机遇面前,威海市人大常委会清醒地认识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建设蓝色经济的大潮中准确定位,积极作为,科学监督,是摆在市人大常委会面前的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半年过去了,该市人大常委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为助推蓝色经济区建设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督促规划先行绘就发展蓝图

蓝色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是建设蓝色经济区的第一要务。基于对规划编制重要性的认识,20112月份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广大代表认真审议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对做好“十二五”规划与蓝色经济区规划的衔接进行了深入讨论、反复酝酿,建议政府要充分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突出产业布局、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围绕“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进行深入调研论证,使“十二五”规划和蓝色经济区规划衔接得更紧密、更合理,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目前,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一个以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产业规划为骨架,以其他专项规划为补充的蓝色经济区规划体系已初步形成。

谋求产业突破赢得发展先机

威海,绵延着近千公里海岸线,是全国闻名的渔业大市。

当蓝色经济的大潮袭来之时,威海的渔业将如何实现由低端到高端、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升级?威海市人大常委会清醒地认识到渔业对拉动蓝色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作为渔业大市,我们既要看到自身的比较优势,也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即发展方式粗放、渔业高新技术拉动作用不明显、海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近海资源匮乏、局部海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前期对《渔业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又听取政府汇报后,联组审议环节的发言。

会后,即将《审议意见》送达市政府,要求在发展的理念上提倡“高效低碳、区域和谐”,在管理上应体现“树立品牌、优胜劣汰”,在技术上应趋向“精准渔业、绿色渔业”,建设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业、海洋捕捞业、高端海洋“三品”。

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打响渔业生产攻坚战。目前,这个市拥有全省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船只达460艘,作业领域扩展到太平洋、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等地;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础,全省最大的海参、鲍鱼、牡蛎、牙鲆、河豚、海蜇等养殖基础,养殖向名优拓展;开发了近千种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药品、加工向精深拓展。

如果说渔业是威海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那么助推发展现代服务业则是该市人大常委会着力加长发展“短板”、破解结构“瓶颈”、实现产业突破的又一举措。

20113月,该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听取、审议了相关情况汇报,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把脉问诊”,提出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会展、港口物流、文化、金融、软件、服务外包、商务信息等新型业态的建议,积极为蓝色经济起航建言献策。目前,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围绕人大建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主动谋求产业突破,赢得发展先机。

搭建项目载体推进自主创新

3年前,三角轮胎因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颁发的100万元大奖,由此,威海启动了第一个“自主创新年”。之后,市委将每年都定为自主创新年。至今,“自主创新年”已历4年。

“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产业是支撑,而项目是产业的载体,自主创新能力又是项目得以发展的内生动力。”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马世和如是说。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和认识,这个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才能始终围绕“促产业——抓项目——搞创新”这一清晰脉络来开展。自2009年始,已连续3年对全市自主创新情况进行专题调研,2次对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视察中,常委会反复强调: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就是抓科学发展。同时,常委会5位主任还身体力行,共分包联系了11个大项目,并对这些大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全程服务。几年来,共为这些大项目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减免缓各项费用1500万元,争取银行贷款5700万元,解决用工缺口1000多人。

自主创新之路也是越走越宽。在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的实施意见》。自主创新活动每年有26项,和全国12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战略联盟关系。现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2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家,省级研发机构128家。

坚持海陆统筹实现和谐共赢

蓝色经济,第一要海“蓝”。为了确保海“蓝”,首先陆上要“绿”。坚持海陆统筹、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基础性工程。

为此,市委、市政府在前年、去年完成400个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前提下,今年又将300个村列入整治重点。为了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前不久,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市人大代表对正在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先后察看了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河道整治、道路硬化绿化、水源地保护等情况。针对市区之间、镇村之间整治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村庄白色污染严重、河流水质不达标、畜禽养殖存在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同时,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常委会5位领导和人大机关还分包联系了6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常委会领导和工作人员经常深入村庄研究整治方案,了解整治情况,督促工程进度,协调解决整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目前,这300个村已实现绿化、硬化和美化,建设的51座镇级垃圾转运站已有39座投入使用,实现了生活垃圾“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

“蓝色”的内涵同时延伸到了海洋环境的保护中。20114月初,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了“2011年威海环保世纪行”活动。这次活动以“保护千里海岸线”为主题,以海洋环境执法检查为抓手,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倡导无论是开发还是建设,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着重加强对海湾、港口、海岛的生态保护,督促船舶修造、水产养殖、鱼粉加工行业开展污染防治,以此提高海洋生态文明,为海洋经济发展预留空间。目前,执法检查组正深入一线检查采访,活动将历时半年,到10月结束。届时,威海这座富有朝气的海滨城市将更加清新雅致,在蓝色经济的畅想曲中一步步驶向“深蓝”。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