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面向大海,在优势区位中做加法,将区位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是鲁辽强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法宝。浏阳的高速时代,区位提升了,优势如何发挥,产业如何布局,这需要取经鲁辽。
穿行在山东半岛,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蓝色经济”。这些靠近海洋的县市,无不把“大靠海”作为第一区位来发展。
如何发展蓝色经济?按照即墨的发展思路,即转身向海,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写进“十二五”规划;而对于胶州来说,则是跨过大海,抵达韩国境内,将企业与资本邀至本地,实现产业的腾笼换鸟。
依托浩瀚的海洋,山东、辽宁的经济强县所铸造的“蓝色经济”已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转身大海,发展海洋经济
即墨市田横镇,大海码头伸出长长手臂的塔吊,一艘即将装修完毕的客轮伴随着海浪荡漾着。岸边就是造船厂,为迎接携22亿元而来的青岛扬帆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即墨斥资4.5亿专门在此规划了一个船舶制造功能区。
未来几年,该功能区内将陆续聚集起投资总额达140亿元的数百家船舶配套企业。
利用广袤无垠的海洋,除了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即墨市正在加快发展滨海旅游、海洋新能源和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研教育、现代渔业等“七大海洋新兴产业”。
而根据即墨“十二五”目标,到201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要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形成“高端、高质、高效”的蓝色经济。
行走山东辽宁,两省四县市的地理优势有着惊人的相似,瓦房店西临渤海,即墨、胶州和胶南东临黄海。
胶南,拥有156公里海岸线、3949平方公里海域和60平方公里滩涂,海洋面积是陆域面积的2倍。大海给胶南带来了旖旎的海滨风光,也给了胶南丰富的经济矿藏。
“转身向海,成为了胶南的科学发展之需。”站在办公室,推开窗户,面朝咫在眼前的海岸线,胶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玮说,胶南正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经济,一座海洋城市正向海洋经济强市快速蝶变。
几乎所有到胶南参观的都会被带到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海洋科技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大型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等于一身的品牌企业。
一直以生产加工海带为主导产品的明月海藻公司通过转型后,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后来我们发现,海带全身都是宝,里面大量的提取物运用更广泛。”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李可昌说,海藻酸钠和甘露醇取而代之为主导产品,两者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全国首位。
仅这一家海洋企业,每年就为渔民、农民增加收入1亿多元。
区位的优势总叫人有着强烈的发展冲劲。有着同样港湾优势的瓦房店市,也正弯弓搭箭,面海而动。
在瓦房店新的产业规划版图里,一个清晰的弓箭布局呈现在我们眼前:弧形的沿海经济带如同弓背一样在漫长的西部滨海路上展开,东西走向的城八线犹如一支利箭,连接新老城区,并以老虎屯镇为中心形成崭新的城市走廊。
海洋,是这些城市掀起强劲发展的共同优势;向海而动,将海洋优势发挥到极致,则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吸纳韩资,产业腾笼换鸟
行走在胶州市,街道两旁随处可见的韩语招牌格外吸引人。
“大海离我们很近,韩国离我们也很近,因此很多韩国人在胶州办企业和开店子。”胶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青盘着韩式头发的出现,即为中韩文化融合的一个细节。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胶州便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日益成为韩国企业家竞相投资的热土,并由此打开了产业“腾笼换鸟”的大门。
在招商引资的服务过程中,胶州市提出“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口号。通过简化企业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并深入推行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使韩国投资者感到在胶州投资创业程序最简明、手续最简便,服务最高效。
随着大量韩商的涌入,胶州又先后投资建设了集宾馆、外事公寓、商业、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建筑群———韩国城,并在其附近形成了小有名气的韩国风情一条街。
浓郁的韩国特色建筑,充满韩国情调的环境设施,使韩国客商体会到了“回家”的感觉。同时,胶州市还向韩商发放了“绿卡”,韩商手持绿卡,就可以在就医、交通等方面享受无障碍服务。
正是胶州市在软硬环境上的努力,使越来越多的韩资企业在胶州生根,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在胶州落户。
杨青细数说,韩资在胶州投资凸显了三个特点:“是国际著名公司,投资多、规模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已吸纳了6万多名工人就业;企业运行状况好,增资多。”
如今,SK集团、世原鞋业、现代集团等越来越多的韩资企业落户胶州,入驻韩资企业400余家,常住韩国人3000人以上。
“离海近,离韩国近,这都是我们的区位优势,这是固有的、学不来的;但是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再将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的思路却是可以学的。”杨青毫不讳言。
融城增力,不单做后花园
在第十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即墨、胶州、胶南并列第17位。令人感叹的是,自第七届到第十届,三县市一直并肩齐走。
缘何如此?摊开中国地图,放眼胶州湾我们便不难发现:即墨、胶州、胶南这三个城市恰好分布于海湾四周,呈“U”型半环青岛市。长期来,三座城市正是拥湾发展,齐步构建大青岛。
而在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另一个滨海城市瓦房店市,其同样依托大连市谋求新一轮的发展。
融城青岛,融城大连,成为了他们的共同发力点。
如今的浏阳同样叫响了融城的口号。作为湖南东大门,浏阳向东开放的步伐没有停滞。同时,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向西方展,融入长株潭的思路也愈加明晰。
离开胶南返回青岛的时候,站在客运码头,胶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玮与我们一一话别:“下次再来胶南,就不需要再坐这又慢又晃的轮渡了,我直接开车送你们穿海而过。”
就在王玮说这话之前,一座连接胶州湾长达28公里的跨海大桥已经拉通,一条贯穿胶州湾底长达7.8公里的海底隧道已经贯通,都只待通车。
而这一桥一隧恰恰将胶州湾畔的即墨、胶州、胶南三市连结起来,而他们与青岛母城的时空距离也急速拉近,青岛市发展成为环胶州湾特大型城市因此奠定了基础。大交通的网络构建,拥湾发展的战略,无疑为他们的经济腾飞架起了双翼。转头思考,长浏高速、长浏城际铁路建设的出发点,其实也莫过于此。融城的步伐在加快,但根据杨青的介绍,胶州的发展目标虽是融入大青岛,但绝不是简单做青岛的后花园,而是要与母城齐头并进。
说这话是有底气的。胶州地处山东半岛咽喉要冲,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与铁路对接,使胶州成为铁路、公路交通的客运集散点。
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半岛地区陆路交通枢纽地位,胶州在城区北部规划建设了以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为核心的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其运营后将成为连接山东沿海各港口与内陆各地区的重要运输通道,每年可形成350万标准箱、货运周转200亿元以上的庞大物流规模,是不折不扣的陆上“青岛港”。
同样是大青岛构建圈的即墨市,通过一条自东向西的城市大道,让即墨成为青岛东部的设想得以实现。
从此,越过崂山,原本沉睡的即墨鳌山湾畔成为青岛的新东部,荒芜的滩涂从此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热土,临港产业、旅游产业、房地产业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一个个几亿元乃至几十亿元的大项目在鳌山湾的山水之间挥洒豪情。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