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辽宁省整体推进以“五点一线”为重点的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同时,辽宁沿海以海洋渔业经济为支柱的社会主义新渔村、新渔区建设也在加紧进行之中,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辽宁濒临渤海、黄海,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一批靠海吃海、靠水吃水的渔村或半渔半农的乡村。全省现有海岛县一个,渔业乡、镇181个,渔村 1249个,他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辽宁2000多公里的沿海“一线”上的。全省渔业户19.8万户,人口79万多人,渔业劳动力38万人。渔村数量约占全省农村总数的10%。渔村的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十五”期末,在筹划全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将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提上日程,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并确定了13个渔业村屯和1个海岛县,作为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试点,进行项目资金扶持,提供技术服务,根据主要渔业类型,开展渔业技能鉴定、渔业安全生产、涉外渔业知识等培训,多次组织养殖、育苗、捕捞、加工、渔港建设、海域管理和海洋环保专家,深入渔村考察调研,具体指导产业发展。省厅还分别于2006年11月和今年8月两次对省级新渔村建设试点单位的带头人进行了培训,总结和交流试点经验,研究发展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参观优秀渔业项目和示范项目,捐赠实用技术图书和光盘,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营模式上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从一年多的试点情况看,试点渔村虽然情况不一,既有老典型,也有新典型;既有基础好的,也有基础差的,但总体思路都非常清新,发展速度非常快,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6字方针,不仅经济发展了,在文化和社会事业方面也在全面和谐地建设发展。创造和积累了养海护海、发展渔业、建设渔村、富裕渔民的新经验、新做法和新模式,形势喜人,令人鼓舞。
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上的发展。长海县是被确定试点的纯渔业县,有27个渔村。在确定“以养为主,养、捕、加并举”的发展方针指引下,大力发展以扇贝为重点的海珍品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养殖海面已经发展到约150万亩,全县人均20亩。养殖已成为渔业的重要支柱。据统计,“十五”期末,全县渔业总产值实现37.2亿元,而通过发展养殖,长海县 2006年养殖产值占渔业产值的65%以上。
二是生活环境在改善。大连鲍家村绿化面积达到5124亩,被瓦房店市评为“绿化先进村”;龙王塘村绿化率达到58%,还建了两个休闲公园;锦州孙家湾村绿化率达到60%,形成以楼群为主体的两个小区;骆驼村先后投资上千万元,建起两栋两层居民别墅楼,已有50户村民免费入住,户均住房215平方米。
三是村民收入在增加。骆驼村2005年人均收入就达到了3万元,近年来又有新的增加;营口仙人岛村、葫芦岛老滩村、大连鲍家村、海洋村人均收入都超过了万元。
四是村里社会事业在进步。13村有11村通了柏油路,有的还正在铺设;11个村家家通了自来水,均有卫生所。丹东大鹿岛村平均每2人就拥有一部电话;骆驼村成为辽宁的电话第一村;葫芦岛老滩村在度假山庄设有村民活动中心,供村民和游客交流表演,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长海县建有全国目前最大的海水淡化系统,实现24小时供水,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100%,医疗保险、孩子上学、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都有保障。
五是发展规划在完善,合力在形成,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龙头企业带动、现代渔业建设、渔民劳动力转移、多种经营和规模经营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带头人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渔民。
日前,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专门召开了新渔村建设试点单位带头人座谈会,对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试点经验进行了总结和交流。相关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党的十七大要求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努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指导渔民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依法保护海洋资源,加紧推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是海洋与渔业行政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辽宁濒临渤海、黄海,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一批靠海吃海、靠水吃水的渔村或半渔半农的乡村。全省现有海岛县一个,渔业乡、镇181个,渔村 1249个,他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辽宁2000多公里的沿海“一线”上的。全省渔业户19.8万户,人口79万多人,渔业劳动力38万人。渔村数量约占全省农村总数的10%。渔村的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十五”期末,在筹划全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将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提上日程,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并确定了13个渔业村屯和1个海岛县,作为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试点,进行项目资金扶持,提供技术服务,根据主要渔业类型,开展渔业技能鉴定、渔业安全生产、涉外渔业知识等培训,多次组织养殖、育苗、捕捞、加工、渔港建设、海域管理和海洋环保专家,深入渔村考察调研,具体指导产业发展。省厅还分别于2006年11月和今年8月两次对省级新渔村建设试点单位的带头人进行了培训,总结和交流试点经验,研究发展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参观优秀渔业项目和示范项目,捐赠实用技术图书和光盘,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营模式上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从一年多的试点情况看,试点渔村虽然情况不一,既有老典型,也有新典型;既有基础好的,也有基础差的,但总体思路都非常清新,发展速度非常快,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6字方针,不仅经济发展了,在文化和社会事业方面也在全面和谐地建设发展。创造和积累了养海护海、发展渔业、建设渔村、富裕渔民的新经验、新做法和新模式,形势喜人,令人鼓舞。
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上的发展。长海县是被确定试点的纯渔业县,有27个渔村。在确定“以养为主,养、捕、加并举”的发展方针指引下,大力发展以扇贝为重点的海珍品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养殖海面已经发展到约150万亩,全县人均20亩。养殖已成为渔业的重要支柱。据统计,“十五”期末,全县渔业总产值实现37.2亿元,而通过发展养殖,长海县 2006年养殖产值占渔业产值的65%以上。
二是生活环境在改善。大连鲍家村绿化面积达到5124亩,被瓦房店市评为“绿化先进村”;龙王塘村绿化率达到58%,还建了两个休闲公园;锦州孙家湾村绿化率达到60%,形成以楼群为主体的两个小区;骆驼村先后投资上千万元,建起两栋两层居民别墅楼,已有50户村民免费入住,户均住房215平方米。
三是村民收入在增加。骆驼村2005年人均收入就达到了3万元,近年来又有新的增加;营口仙人岛村、葫芦岛老滩村、大连鲍家村、海洋村人均收入都超过了万元。
四是村里社会事业在进步。13村有11村通了柏油路,有的还正在铺设;11个村家家通了自来水,均有卫生所。丹东大鹿岛村平均每2人就拥有一部电话;骆驼村成为辽宁的电话第一村;葫芦岛老滩村在度假山庄设有村民活动中心,供村民和游客交流表演,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长海县建有全国目前最大的海水淡化系统,实现24小时供水,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100%,医疗保险、孩子上学、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都有保障。
五是发展规划在完善,合力在形成,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龙头企业带动、现代渔业建设、渔民劳动力转移、多种经营和规模经营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带头人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渔民。
日前,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专门召开了新渔村建设试点单位带头人座谈会,对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试点经验进行了总结和交流。相关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党的十七大要求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努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指导渔民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依法保护海洋资源,加紧推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是海洋与渔业行政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