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胶州市地处胶州湾核心圈层,对内是环湾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产业高地,对外是青岛辐射内陆联动发展的海陆枢纽和开放前沿。近年来,胶州市充分挖掘陆海统筹的区位交通优势,依海凭湖沿铁路,构建起110平方公里的“三大发展平台”,为融入青岛环湾型城市布局、纵深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开动了强力引擎,带动形成了沿海岸线纵深布局的170平方公里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开启了我市由陆域支撑、腹地拓展到陆海统筹、一体联动的跨越发展新局面。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7.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标志我市已整体跨入“工业化调整优化、城市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突破”的新阶段。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更为我市全面转入科学发展、加快跨越夺标,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我市将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着力突破四大重点。
一是突出区域带动,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发展平台。充分挖掘海岸线辐射区域的产业承载能力和城市空间潜力,坚持把“三大发展平台”作为融入大青岛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打造引领蓝色经济率先发展的增长极。依托胶州湾产业新区打造承载蓝色经济的滨海新城。全面推进滨海开发与产业繁荣互促共兴,加快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风景优美、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目标迈进,利用3-5年时间在产业新区建成高度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和功能环境,与青岛市主城区全方位对接。依托少海新城打造连接蓝色经济的湖景新城。加快建成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形成集自然生态、滨水休闲、高档居住、历史人文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成为青岛市民和周边群众休闲购物、观光度假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依托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打造辐射蓝色经济的物流新城。推动中国铁路青岛集装箱中心站实现350万标箱运量目标,建成蓝色经济区与内陆及海外市场紧密相连的陆路口岸,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化货物中转与分拨中心。
二是加快产业转型,打造山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准确把握转变发展方式这一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实质,按照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贸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四轮驱动”的思路,打造高端主导、优势集聚、特色鲜明、彰显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传统制造业的扩张升级,推动机械装备、服装鞋帽、食品加工、木器家具四大制造业集群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提升船用锅炉、冷藏运输设备等一批行业领先产品制造基地的研发能力和规模效益,加快实现由加工制造到研发制造、自主创造的跨越转型。着眼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加快建成产值过千亿的国家级光电产业基地,集聚发展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机电产业集群、大型数字化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等多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品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据工业经济半壁江山。围绕服务业比重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的目标,打造钢材、家居、辣椒等一批区域性产品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促进商贸物流业规模扩张、业态升级;依托亚星信息(胶州)产业园、海湾·天泰金融广场等项目,壮大服务外包产业和金融业规模,加快将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支撑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是提升人居环境,打造蓝色经济区特色精品城市。进一步激活腹地空间,依托16.7平方公里城市西部新区改造开发项目、10平方公里三里河下游综合整治项目、6平方公里英蓝服务外包科技城项目,再打造三个新的发展平台,实现与“三大发展平台”和中心城区一体联动、聚合发展,加快建成蓝色经济区人才集聚、功能集聚、产业集聚的中等开放城市。提升人居环境功能档次,做大做活“水”文章,纵深推进城市水系治理及沿线改造开发,完成总长
四是坚持城乡一体,打造蓝色经济区新型城镇组团。突出抓好镇域经济发展,推动各镇工业集聚区与镇驻地有机融合、联动发展,李哥庄、铺集两个重点小城镇加快向小城市转型升级,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园林化、多彩化、乡土化”原则,突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绿色生态胶州建设,在所有镇村建成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逐步健全完善农村污水处理厂及雨污管网功能布局,集中一年时间完成1080万平方米工程绿化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