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市构筑海洋产业新高地 做强海文章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3:12 
领跑海洋装备国产化

11月10日,肩负着海洋仪器装备国产化重任的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青岛市揭牌。它是经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一个揭牌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也是海洋仪器装备领域第一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1月29日,省科技厅副厅长、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李乃胜向记者介绍,该基地建设期限为3年,目前已完成前期规划和评审,明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将在浮山附近建设大规模的深海研发中心。项目研发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为主,海信集团牵头负责项目的产业化重任。


海洋仪器装备事关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勘查和国家海洋权益的大计,是衡量一个国家海洋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国海洋仪器装备研发水平较低、产业化能力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稀缺、平台建设滞后,海洋仪器装备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已经成为海洋自然资源勘查和科学研究深入开展的瓶颈。


“为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加速海洋仪器装备产业化的步伐,我们已开始与乌克兰、俄罗斯、韩国、美国等国家进行技术合作。”省海洋仪器仪表所所长王军成介绍,由于乌克兰在水下装备研制方面技术领先,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个合作项目即与其合作,进行声学探测设备的研发。


不仅如此,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将面向全国开放。这预示着该基地将利用全国的海洋科技优势,组织各方力量共同进行科研攻关,提升我国海洋仪器装备自主研发水平并缩短产业化进程。


除了在海洋仪器装备国产化方面努力外,青岛市还积极推进海洋特种材料制备基地建设,使深潜设备的关键器件所用材料替代进口,形成国内独特的深海探测、钻井平台、深潜设备等特需海洋材料生产基地,带动青岛市及其周边地区在这一领域的产业化集成和凝练,形成特色海洋材料大型产业链。

“双大合一”破解产业化困局

位于即墨鳌山卫的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是青岛四个国字号的海洋产业示范化基地之一。在这里的中华鲟种苗养殖车间,几十个养殖水体已经全部投入使用。


青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之初定位于培育优质水产种苗,发展种苗产业。水产种苗基地管委会主任于瑞华告诉记者,高温海带、三倍体牡蛎、“黄海一号”对虾、三文鱼育苗等一批种苗新技术和新品种在基地进行实验。水产种苗基地全部完工以后,将成为我国建设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产业化水平最高的水产种苗基地,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科技成果将从这里走向市场。


依托国字号的产业化基地,青岛的海洋科技工作者不等不靠,带着高新科技成果主动找市场。王雷博士是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他通过技术攻关研制出的具有免疫防病、无公害两大技术要点的高科技饲料突破了传统水产养殖业高投入、低产出、污染重的发展瓶颈,让沿海渔民开始了绿色养殖。


同时,王雷博士没有坐等市场上门,而是带着自己的科技成果下海,成立了青岛长生中科水产饲料有限公司,5年时间把企业做成了北方最大的水产饲料供应商。王雷说:“由粗放式的养殖转变为高效养殖,由传统的养殖转变为追求无公害的养殖,我们的成果更好地实现了产业化,养殖户的效益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一些大企业和大院大所开始“联姻”,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强强联合。这种模式就是著名的“双大合一”模式。青岛奥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双大合一的典范。该公司由青岛澳柯玛集团投入资金,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投入技术,形成了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紧密联系、密切配合的关系,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导向更加明确。


目前,青岛市已经有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十几家大企业和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一所、黄海研究所等大院大所采取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兴办项目联合体、成立股份制公司等多种形式,自办或联办新兴科技企业47家,投资总额7.6亿元,已实现产值4亿元,大量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海文章越做越强

11月18日,2007年国家“973”计划“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项目启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吴立新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


国家海洋“973”计划,到目前一共启动了12项,其中有10项的承担单位或首席科学家都是青岛的;国家的海洋“863”计划,目前在青岛在研的课题有120多项,约占全国的一半。


海洋科研是青岛的一大优势,青岛市把打造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列入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海洋科研增添了新的动力。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和实施“海上山东”建设战略以来,青岛市进一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十五”以来,全市各科研院所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中50%和91%的海洋科研项目。市政府出资扶持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黄海所、中国海洋大学、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建设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每年7000多万的科技三项经费有近50%用于海洋科研开发、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青岛已成为国家海洋科学知识创新的源头、海洋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高水平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


“海”文章越做越强,进入“九五”以后,青岛市海洋经济保持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860亿元。其中,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水直接利用与海水淡化、海洋新材料等新兴海洋科技产业逐步兴起并形成一定规模,呈现出“全面开花”的良好格局。2006年全市新兴海洋科技产业实现产值155.2亿元,同比增长17.7%。


从工业冷却、脱硫除尘到用于生产生活的供暖制冷,从家庭冲厕到景观湖用水,从工业用水到生活饮用水,青岛市依托自然条件和海洋科技优势,在海水能利用方面实现了“全面开花”。目前全市年利用海水量达到了8亿多立方米,可替代4000多万立方米淡水,全市海水利用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成为青岛新的特色产业。《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青岛市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日产20万立方米,2015年达到日产40万立方米。


青岛市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以及海洋生化制品企业现已发展到近百家,以国风药业、国大生物、博新科技、海尔集团、澳柯玛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业集团纷纷向海洋药物领域挺进,与其他众多中小海洋药物及功能食品企业一起,推动了青岛市海洋药物产业化的发展,2006年海洋生物医药产值10.8亿元,青岛已成为我国新兴的海洋新药及海洋生化制品研发基地。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