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蓝色经济区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李沧区将围绕“拥湾枢纽、生态商都”发展定位和“一极两轴三区四带”战略布局,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区优势,围绕一个规划,做强两大板块,抓牢三个重点,强化四个保障,不断提高蓝色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打造胶州湾东岸蓝色经济先行区。
一、围绕一个规划,引领蓝色经济科学发展
加快打造蓝色经济前沿区。大力促进原有涉海、临海产业升级,同时积极发展海洋产业园区,重点引进和发展海洋工程服务业、海洋化工产业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交通商务区核心区建设、板桥新城开发、楼山片区升级改造等工程,展现现代滨海新城形象。
加快打造蓝色经济支撑区。借助区域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现有商贸基础,大力实施中心商圈整体升级工程,促进和发展与蓝色产业相关的设备、物资、技术和人员交流,扩展商贸范围、提升商贸品质和附加值。
加快打造蓝色经济纵深区。充分发挥“两山一水”生态优势,以世园会举办为契机,放大环境对产业和人才集聚带动功效。大力实施东部工业片区转型升级工程,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域改造,打造绿色休闲城市标志区。
二、做强两大板块,构建蓝色经济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蓝色三产。积极推进滨海旅游、海洋文化创意、商务办公等相关产业发展。围绕铁路青岛北客站建设,打造凝聚人气的城市商业客厅。在胶州湾填海地区域,建设集旅游、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和“海上嘉年华”。利用铁路青岛北客站、海湾大桥和环湾大道重要节点发展专业化物流,打造现代化城市物流基地。依托红星印刷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
优化发展蓝色二产。充分利用丰富的海岸线资源,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结合企业搬迁腾地,定向吸纳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能耗排放低和税收贡献大的企业。以百发海水淡化项目为突破口,优化发展海洋盐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等蓝色产业,引进和发展海洋工程服务业,快速形成具有海洋工程特色的优势产业,打造区域性蓝色产业基地。
三、抓牢三个重点,改善蓝色经济发展环境
重点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与交通节能,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重点监控高耗能行业和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建设低碳产业园区及低碳居住社区,初步建立低碳排放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重点推进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和胶州湾近岸海域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李村河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和金水河综合治理项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不断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系统。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岸线和生态保护为重点,实现环湾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重点推进绿化美化。大力实施绿廊、绿水、绿园、绿景、绿肺、绿肾“六绿”工程建设,打造生态新城区。对坊子街山、牛毛山、枣儿山等山头公园进行综合整治。推进百果山、老虎山、卧龙山绿化工程和滨海公园城市工程建设,实施金水河绿化、景观建设。结合铁路隔离带建立高地望海公园,打造流线型黄金海岸。
四、强化四个支撑,提供蓝色经济发展保障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结合世园会举办等重大活动需要、铁路青岛北客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区重点项目开发配套需求,开展好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李沧段征地拆迁,全面推进金水路改造、九水路拓宽和世园大道建设,加快构筑“五纵四横”骨架路网体系,满足蓝色经济发展的需求。
强化体制机制支撑。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强对蓝色经济发展的研究和领导。建立蓝色经济区建设项目库,重点在海水淡化、现代物流等领域开展定向招商,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台账,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限期办结、倒排工期等,确保项目加快推进。
强化舆论氛围支撑。借助新闻媒体平台,加强对蓝色经济发展成果的宣传报道,促使广大领导干部把发展蓝色经济与实现李沧“三年大发展、五年新跨越”相结合,与打造“拥湾枢纽、生态商都”相结合,营造共创蓝色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
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引进国内外与蓝色经济相关的高科技人才、技术工人。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科研基地,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全面提升人才规模、结构和层次,为发展蓝色经济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