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胶州湾畔。
经过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刷,青岛这个以制造业蜚声海外的“品牌之都”正在新一轮机遇中重新出发。如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机遇在此叠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命题格外紧迫。
盛夏季节记者在青岛调研,触摸着这个城市转型升级的脉络,感受着这个城市的动力和活力。
“青岛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有着重要的责任,必须率先转,而且要加快转,走在全国前列。”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在接受采访时坚定地对记者说。
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近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2000年到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151.2亿元增加到489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80亿元增加到376.9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016元增加到223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637元增加到9249元,外贸进出口额从135.32亿美元增加到448.51亿美元,港口吞吐量从8660吨增加到3.17亿吨。
面对已有成绩,青岛市委、市政府领导是清醒的。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些年的发展,当然得益于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量的扩张还占相当的比重,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更多是量的比拼:招商引资搞突击,工业项目铺摊子,城市扩容摊大饼。这不仅使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第三产业比重萎缩,社会服务短腿,而且土地、能源、资源、生态的支撑承载作用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转方式,首先要转观念;调结构,关键要调思路。要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用全球视野、战略眼光重新规划城市的未来,不再延续过去量的扩张,更重视质的提升,使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发展代价越来越小。”夏耕说。借用核物理的概念来说,以前的发展主要是靠扩张,扩产、扩量、扩容,是量的扩张,就如同核裂变一样,裂变固然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但耗费了大量的原料,还产生强烈的辐射;而聚变使用的原料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仅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并且辐射要小得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从“裂变”到“聚变”的过程。就是要把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重新组合,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就是要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赢得率先发展的时间优势。
产业布局的“加”与“减”
青岛的制造业可谓群星灿烂。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一批“青岛制造”品牌让人们耳熟能详,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同时,一些高端产业正在青岛快速崛起。
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朱祥庆告诉我们,“青岛已形成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7大主导产业,在抓好这些产业升级的同时,我们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产业5个新兴产业,确立了青岛市‘7+5’产业发展格局。”
乘轮渡赴黄岛区,记者看到胶州湾西岸,北海船舶重工、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等一字排开,这里塔吊林立,一片繁忙。依托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青岛市先后引进中船重工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等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企业,以及三菱重工、瓦锡兰等大公司,投资亿元以上的船舶重点项目超过10个,总投资达到200亿元,形成造船、船用曲轴、船用柴油机、造修船、海洋工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等高层次产业链条,使青岛在全球船舶产业的新一轮转移升级中占据了制高点。
提升工业存量,优化工业增量,提高技术含量,成为青岛优化产业布局的实践。
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高速动车组的研发制造水平及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首列时速200公里—250公里CRH2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350公里动车组、世界首创的长大编组卧车动车组均在这里诞生。在总装分厂,工人们正在给动车组司机室网络布线,相当于给动车安上了“大脑”。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成龙告诉记者,“明年的订单已经饱和。我们研制的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8编组车近期将批量交付,16编组的时速380公里新一代高速列车将于10月下线。”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1.41亿元,比上年增长38.77%,成为轨道交通行业销售收入首家突破百亿元大关的企业。目前,他们正在从制造向服务延伸,维修服务在整个经营板块中不断上升,去年已达到10亿元。
造船、机车这些产业,产业拉动力大,资本、技术、人才密集。正是看中这些高端产业的辐射力,青岛市巧做“加减法”。“减”,减的是落后产业、落后产能;“加”,加的是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一加一减,见证的是青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乘势谋求产业结构的调整。
青岛曾以纺织工业基础雄厚而著称,现在,“纺”在青岛几乎绝迹,而留下少量的“织”已向高端发展;化工、印染、水泥、烧碱、纸浆等能耗大的产业,已经淘汰得所剩无几了。青岛市环保局副局长鞠荣辉说,这些年,青岛紧盯新兴制造业的16个方向,目前在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已获得突破。截至2009年,全市二氧化硫净减排4.18万吨,累计削减26.86%,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102.5%;化学需氧量净减排0.94万吨,累计削减16.32%,完成减排任务的90.6%。
发展空间的“块”与“环”
作为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城市,青岛城区内集聚了不少工业企业。随着多年发展,环境承载力和发展的空间都越来越小。青岛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品生产基地,过去的工业优势在转型中带来挑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在青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正在加速推进,腾出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邓力说:“老城区110多家企业将搬到北部新区,搬迁的过程本身就在升级。从2008年起,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开始超过工业,这些年,青岛服务业占GDP的比例每年都提高1个百分点。”
请看这样一个变化:到2009年底,青岛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7:49.9:45.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4%,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8%,经济发展呈现出服务业和制造业“双轮驱动”的新局面。
在现有城市空间已日益制约城市潜能发挥时,实施内涵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2007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战略,在胶州湾东、西部发展已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向胶州湾北部迈进,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青岛这个与胶州湾相伴而生的城市,打造成真正的“环湾城市”,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在青岛规划的蓝图中,昔日的盐碱滩上将崛起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高新区将成为高端产业发展核心区、“亲水”生活休闲区、生态和人文景观区。他们将用地比例锁定为3个“三分之一”,即生态绿化用地三分之一,生活配套用地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三分之一。
4月28日,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全线贯通。隧道北连青岛老市区团岛,南接黄岛区的薛家岛,预计明年上半年全线通车。届时,只需10分钟便可往返胶州湾两岸。同时,胶州湾跨海大桥也将在明年通车。青岛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王震兴奋地说:“现在,环胶州湾的重要节点都在加快建设,高新区一年50亿元到60亿元的强投入,董家口开发建设加快推进,青岛港40万吨矿石码头建设加快,未来,这里将是铁矿石枢纽中转站。同时,环湾铁路、海底隧道、海湾大桥等推进也非常顺利,青岛的发展从‘块’转向‘环’状。”
从点到环,青岛重新构建了“一主三辅多组团”拥抱胶州湾发展的大城市框架。以胶州湾为依托,以主城区和黄岛区、崂山区、胶州湾北岸3个辅城为支撑,把环胶州湾地区打造成城市的核心圈层,辐射带动周边内圈层和外圈层的发展。一个更有区域带动力、腹地更宽广的大青岛已呼之欲出。
科技创新的“点”与“面”
经过多年的努力,青岛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悄然转变。
“现在青岛的制造业在发生‘聚变’,企业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后,拉动产业链提升,他们可以把核心技术、核心器件推向全行业。”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工委书记、青岛开发区工委(区委)副书记、区政府代区长张大勇说。发展不再是简单的拷贝扩大,而是要素升级后再次聚集到产业基地实现高速生长。
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赛轮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异军突起。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高科技企业,创造了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他们以轮胎生产为核心,把高科技的技术运用到轮胎产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始输出到海外。该公司董事会秘书宋军告诉记者,企业首创了世界上第一套信息化监控生产全过程的体系,解决了轮胎行业产品“均一性”的难题。“我们的核心技术还有一个,就是轮胎芯片,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能记录轮胎从生产到出厂的全过程,我们下一步开发的芯片将记录轮胎从生产到报废的全过程。”
重点关键技术的突破,让赛轮公司尝到了甜头。去年,在国外市场遭遇“特保案”冲击时,赛轮轮胎的销量不降反升,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同比增30%。宋军给记者画了一张图,围绕轮胎生产,原材料、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信息化技术、市场等产业链上的其他产业共同提升。如今,另一家配套公司已开发出新的合成天然胶,带动了新材料产业的突破。
在青岛,这种以核心技术推动产业“聚变”的项目越来越多。
作为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环湾发展战略为再造一个百年青岛预留出广阔的空间。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红岛,昔日是一片盐碱滩。2008年动工建设以来,昔日的荒滩变成了水清树秀、绿网交织的生态型花园式园区。每年50多亿元的饱和性投资,绘出了新图。园区2009年建成24公里综合管沟,2010年还将建成25公里,水管、供热管、高压电、弱电等全部入沟安装,高起点的规划引来了金凤凰,短短2年时间,高新区在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行业集聚了40多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220亿元的投资,引入了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发基地等一批高端研发要素。高新区组织宣传部部长奚志刚兴奋地说,“过去的百年形成了今天的青岛,高新区是青岛的第三代新城,将呈现未来百年青岛的形象!”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