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76亿元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此次公布的《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对2010年海洋灾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44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含海冰、浒苔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76亿元,死亡(含失踪)137人。
与1989年以来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0年的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多年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多年平均值;与2001年~2005年相比,2006年~2010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增加了18%,死亡人数减少了11%。
2010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份为辽宁省(海冰灾害),损失34.86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为福建省(风暴潮和赤潮灾害)和广东省(风暴潮和海浪灾害),均超过30亿元。
本年度我国海洋灾害损失主要由风暴潮(含近岸浪)和海冰造成,其中1003号“灿都”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导致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2.15亿元,死亡(含失踪)5人;1013号“鲇鱼”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造成福建省直接经济损失26.22亿元;海冰灾害造成辽宁省直接经济损失34.86亿元、山东省直接经济损失26.76亿元。2010年海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近30年来最重。
风暴潮灾害
2010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28次,其中台风风暴潮10次,7次造成灾害;温带风暴潮18次,1次造成灾害。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65.79亿元,死亡 (含失踪)5人。
2010年风暴潮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均为近10年来最少。风暴潮灾害主要发生在福建省和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33.10亿元和30.62亿元,约占风暴潮灾害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7%。
海浪灾害
2010年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生灾害性海浪过程35次,其中台风浪12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3次。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3亿元,死亡(含失踪)132人。
2010年海浪灾害主要发生在海南省,直接经济损失为1.27亿元,约占海浪灾害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73%。
海冰灾害
2009/2010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发生的异常冰情,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造成了巨大损失。受灾人口6.1万人,船只损毁7157艘,港口及码头封冻296个,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3.18亿元。
2009/2010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属偏重冰年,于2010年1月中下旬达到近30年同期最严重冰情。冰情发生早、发展快,浮冰范围大、冰层厚,对受灾区域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其中辽宁省、山东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34.86亿元、26.76亿元,约占海冰灾害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7.5%。
海啸灾害
去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国家海洋局对44次发生在我国周边及全球大洋其他海域的海底地震发布了86次海啸信息。这些地震海啸均未对我国产生灾害性影响。
赤潮灾害
2010年中国沿海共发生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892万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约2.06亿元。与2009年相比,2010年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增加约1.5%,累计面积减小约22.7%,直接经济损失增加68.4%。其中,发生在河北省的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05亿元,占赤潮灾害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9.5%。
浒苔灾害
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
2010年,海水入侵严重地区分布于辽宁盘锦和锦州,河北秦皇岛、唐山和黄骅,山东滨州和潍坊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20公里~30公里。与2009年相比,渤海沿岸大部分监测区基本稳定。
咸潮入侵
2010年,长江口宝钢水库取水口共监测到5次咸潮入侵过程,其中上半年发生4次 (均出现在1月~4月),下半年发生1次。每次咸潮入侵过程平均持续时间为4.6天。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咸潮入侵出现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