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鹏鸿:谨言中国向海权国家转型

来源:社会观察   发布时间:2015-05-20 21:15:12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当前,海上安全已经成为地缘战略思考的重要取向。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陆上,维护国家安全主要就是保卫陆地领土的完整和安全。但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美国保持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关注和投入,强化军事同盟,调整军事部署,增强军事能力,从海洋地缘战略上试图控制两洋。面对美国来自海洋的围堵,中国是否要积极发展海权,实现从传统的大陆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

由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甚至是国际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同有些国家的领土疆界包括海界没有划分,形成争议地区。在处理南海争端问题上,邓小平1984年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对于这些一时无法妥善解决的领土争端问题,如钓鱼岛、南沙群岛等,“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不要动不动就以兵戎相见,也不是非使用军事力量不能解决,可以“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邓小平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为解决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其他海上邻国处理海域争端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中国把它看作是南海争议完全解决之前可以采取的一项临时性措施,旨在同东南亚有关国家双方加强对话与合作,妥善处理有关问题,共同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我以为,尽管当前中国的国力与30年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邓小平的思想仍旧是中国当前构筑周边地缘战略所依托的重要基础。

首先,试问历史上大陆国家真正转型为海权国家的,有多少成功经验?2000多年前的古代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完成过这种转型,除此之外,历史似乎没有再青睐过陆地国家,让其成功实现海权转型。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反思。在现实中,由于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一些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战略仍然深受其地缘政治缺陷的影响和制约,并在战略选择上出现偏差与错误,进而影响国家的安全乃至国际地位。历史上欧洲陆海复合国家与近代中国的衰落均与未能有效处理海权与陆权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俄罗斯沿西、南、东三个方向走上全面追求海权的道路,海权的扩张固然构成了俄国崛起的一个因素,但从长远看,对海权的过度追求构成了俄苏走向衰落的根源之一。这些是否是对现实状况的一种警示?

其次,试问中国陆地安全问题是否已经彻底解决?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与陆上北方和西部邻国划界并签订边界协定,中国的陆上安全有重大改善,但是并未完全消除。近期,中国西部边界附近又面临美国军事力量的介入,是不是陆上安全再添隐患?

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地缘战略态势,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格局动荡预示着某种变革的到来。一些数据预示着未来10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非常时期,因此,也是中国与外部世界和周边国家关系进入十分关键的时期,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并设法延长机遇期, 壮大大陆海洋复合型国家应有的经济实力。在此过程中,地缘战略筹划至关重要。在机遇期,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区域性和全球性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机制,避免同美国等发生直接的地缘战略对抗。中国应当随着自身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