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色经济区试点 大港要建成国际水准母港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青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启动,实施方案近期试行。记者3月31日了解到,年初国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后,本市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抓紧推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制定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日前已经由市长办公会原则通过,近期将试行,这标志着本市蓝色经济区改革试点工作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
据了解,根据实施方案,本市将优化岸线资源布局,划分严格保护、控制开发、优化提升、重点开发 4类岸段。科学界定淤泥质、砂质滩涂的功能定位,合理开发和保护滩涂资源。到2013年,岸、滩、湾、岛、海等要素资源开发保护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到2015年,基本形成功能明确、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岸、滩、湾、岛、海等要素资源配置格局。
青岛还将发展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规划建设一批海洋牧场示范区。2013年全面启动崂山、即墨近海等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规划建设8处海洋牧场示范区。
■关键词:岛群
重点推进灵山岛等四岛利用
根据实施方案,2011年,启动《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2012年,完成《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成果报批并组织实施;编制《青岛市海岸带海岸线利用规划》,将本市海岸线划分严格保护、控制开发、优化提升、重点开发4类岸段;编制《青岛市滩涂保护与利用规划》,进一步明确滩涂功能定位,科学指导滩涂开发利用与保护。2013年,报批《青岛市滩涂保护与利用规划》并组织实施。2014年至2015年,基本形成功能明确、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海岸线资源配置格局。
同时,开发和保护岛群,优先开发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和有人居住的岛屿。编制完成《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加强海岛保护区管理工作。推进海岛管理地方法规和配套制度的建设,完善制定《海岛保护法》配套地方性规章制度。其中,2011年,编报2011年度海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申请,开展《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编制完成《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组织协调市有关部门编制《青岛市海岛保护规划》。2013年,完成海岛开发的相关论证,重点推进有人居住海岛灵山岛、田横岛、大管岛、竹岔岛的利用。2014年至2015年,实施三平岛岛群等试点海岛开发。
■关键词:物流
大港邮轮母港四年内建成
据了解,本市将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做大做强海运企业,推动航运企业与港口集团开展港航联营。在港口建设方面,2011年,加快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完成进港航道、西防波堤等基础工程,做好国家一类口岸开放工作;加快中石化LNG 等港区进驻项目建设步伐。2012年至2013年,形成合理、高效的港口运营体系,确立董家口新港城布局框架。2014年至2015年,董家口现代化新港城初具规模。同时,加快推进青岛新国际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开展项目选址论证前期工作。
本市将统筹规划、启动沿海港口邮轮码头建设。2013年,完善奥帆中心邮轮停靠港码头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服务管理,吸引高端邮轮停靠。2015年前将大港邮轮港建成规模较大、具有国际水准的邮轮母港。其中 ,2011年。完成大港邮轮港选址,编制邮轮港建设规划;调整完善青岛港老港区区域规划功能和旅游业态布局。2012年至2013年,完善奥帆中心邮轮停靠港码头设施和配套设施,规范服务管理,吸引高端邮轮停靠。完成大港邮轮港规划,并开工建设。2014年至2015年,建成大港邮轮港,建立与城区旅游中心、机场、车站、地铁等快速连接的立体便捷交通疏导系统,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邮轮母港。
■关键词:渔业
2015年,远洋渔船达100艘
本市将推进一批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和国内现代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扩大远洋渔业船队规模。2013年基本形成黄岛国内现代远洋渔业基地;争取国家支持,增加青岛远洋渔船建造、公海渔业捕捞配额;落实国家扶持远洋渔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2015年,远洋渔船达到100艘。其中,2011年,远洋捕捞渔船达到15艘,产量达到0.5万吨。2012年,远洋捕捞渔船累计达到30艘,产量达到1万吨。2013年,远洋捕捞渔船累计达到50艘,产量达到1.5万吨。2014年至2015年,远洋捕捞渔船共达到100艘。
本市将发展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规划建设一批海洋牧场示范区。2013年全面启动崂山、即墨近海等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规划建设8处海洋牧场示范区。其中 ,2011年至2012年,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每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投放礁体15万方。2013年至2015年,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每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投放礁体10万方以上。2011年至2015年,每年改造标准化池塘1万亩,新上10套循环水系统 ,发展1处大型藻类养殖示范区。
■关键词:文化
形成十大文化龙头企业
争取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向本市倾斜,着力建设若干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园,重点发展海洋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到2013年,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海洋特色文化品牌 ,建设青岛创意100产业园、青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其中 ,2011年,发布实施《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加快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园区的建设步伐,力争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进驻园区。组建青岛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2012年至2013年,规划建设青岛数字传媒产业基地、青岛印刷产业基地等产业园。推进港中旅演艺中心、海上嘉年华、中国国产电影交易中心、凤凰岛国际影视演艺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扶持麒龙文化有限公司、四维空间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加大对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新兴文化创意行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吸引知名文化企业在青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或企业总部。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2014年至2015年,出版发行、印刷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核心层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创意设计产业等外围层文化产业实现品牌化发展,文化产品制造业等相关层文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到2015年,建设年产值过 1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10个~20个,形成十大文化龙头企业(集团)、100家重点文化企业。
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
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到2013年,石老人、琅琊台、田横岛、凤凰岛、温泉、灵山湾、仰口等七大度假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15年,形成本市东、西两大度假集群。其中,2011年,研究出台《关于推进青岛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工作意见》。2012年,基本形成滨海度假区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度假区管理和开发建设体制机制。2013年,合理布局、规范发展游艇俱乐部、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等,支持引进高尔夫旅游等高端产品区域总部机构,引导和促进度假旅游健康发展。高水平规划发展海水温泉度假和医疗保健度假旅游,打造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适宜观光、休闲、度假、保健的特色旅游精品和知名旅游品牌。高品质开发建设石老人、琅琊台、田横岛、凤凰岛、温泉、灵山湾、仰口等旅游度假区。2014~2015年,建成港中旅海泉湾、今典红树林等5~10个度假旅游单元,规划集成阳光博澳艾美 、银座凯悦酒店、凯宾斯基酒店等15至20个度假酒店,发展2~3处游艇俱乐部,形成本市东、西两大度假集群。创建中国最佳度假旅游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关键词:人才
建成东北亚海洋人才交流中心
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打造出一批“蓝色经济区引智示范基地”。
2011年,实施“443引才计划”,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
积极实施国家“千人计划”和省“万人计划”,继续实施“30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50~100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高水平外国专家和留学人员,引进2~3个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团队,在海外新建2~3家海外引才工作站,争取扶持10个左右影响较大、重点突出的新引智项目。2012~2013年,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以举办“蓝洽会”为平台,加强对蓝色经济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引智工作,每年引进1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2014~2015年,初步形成青岛蓝色经济区引智示范基地,构建较为成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引进机制和平台,构筑起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蓝色人才基地”。
同时,建设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培育发展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到2013年,基本建成青岛东北亚海洋人才集聚和交流中心,成为全国重要的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
■关键词:城镇
规划建设一批滨海特色城镇
据了解,本市将规划建设一批滨海特色城镇,突出滨海城镇的特色功能定位与风貌,引导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其中,2011年,对全市滨海特色城镇进行调研,组织编制《城市色彩控制规划研究》。2012年~2013年,开展滨海旅游小城市、旅游小镇标准化建设,继续深化董家口港城、东部温泉旅游新城、胶州湾北部新城的内容,突出滨海组团特色城镇的功能定位与风貌特色,引导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按照生态新城的理念,开展启动片区及重点区域的控规编制。2014年至2015年,一批滨海特色城镇初具规模。
同时,发挥青岛龙头作用,壮大青岛-潍坊-日照城镇组团,提高蓝色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到2013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1%左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15年,滨海城市群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达到75%,推动滨海城市群建设实现新突破。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