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实施,我市响亮提出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的目标。在巨大的机遇面前,作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高区迅速“出手”,全方位“谋局”蓝色经济。
“高区把发展海洋产业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突破口,以海洋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努力把高区打造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高区管委会主任姜玉毅表示,在发展蓝色经济中,高区将主打“海洋科技”牌,昂首向着“深蓝”加速迈进。
谈起蓝色经济区建设,姜玉毅信心十足,他表示,近年来,高区把发展海洋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统筹规划,精心培育,海洋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高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目前,区内海洋高技术产业研发机构16家,拥有各类中高级人才1120人,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37项,实施“863”计划10项。区内从事海洋经济的高新技术企业31家,海洋产业投资项目40个,总投资108亿元,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借助这一优势,高区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大做“海洋科技”文章。
“我们将立足临海自然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科技创新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中心,重点打造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滨海休闲度假基地、海洋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三大蓝色高端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海洋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0%,成为威海蓝色海洋经济发展的高端优势板块和山东半岛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示范区。”谈起未来蓝图,姜玉毅雄心勃勃。
打造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全年重点规划产业项目31个,总投资173亿元,年内完成投资48亿元。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基地,加快中海油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银河集团风力发电设备、中复西港风电设备配套等的建设,进一步延伸拓展风电产业链;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推进联桥新材料改性工程塑料、三盾焊接耐磨损堆焊接制品、万丰镁业大型镁业生产基地等项目,打造海洋新材料制造产业发展基地;海洋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海上石油勘探传感器、托缆系统等海洋仪器,积极进军海洋勘探、监测领域,重点推进双丰物探海洋石油数字勘探系统项目和北洋集团分布式光纤传感器项目。同时,加快IT产业园、三星电子及其配套企业等的扩张,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制造和高端创造转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威高初村工业园建设,年内要完成投资25亿元,到2013年,园区全部建成投产,新增销售收入30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心脏支架及耗材、“人工肾”、骨科、大输液等的生产基地;游艇生产基地,重点研发生产高档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船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船型,力争年产各类复合材料船艇580艘;海珍品养殖基地,在小石岛近海建设7万亩的海洋牧场,利用高技术发展立体养殖,打造鲍鱼、海参、海胆等海珍品养殖基地。
打造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全年重点规划商贸服务项目36个,总投资86亿元,年内完成投资43亿元。利用好海岸线资源,突出帆船与海水热疗等特色产品,规划建设一批高档滨海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对位于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内的金海滩、国际海水浴场、小石岛、双岛湾等四个区域进行重点改造,加快四季海湾度假城、国际帆船基地、滨海休闲度假中心,以及金德祥裕国际、帝景湾等度假酒店建设步伐,打造高端度假酒店群;突出重点区域,集中打造三大商贸板块,加快威韩商城、高新商贸广场、威海北站商务区的改造建设步伐,尽快形成新的商贸中心,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
打造海洋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新建和提升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孵化器、加速器,逐步建成集孵化培育、加速发展、成熟扩张为一体的现代化海洋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引进和培育更多的海洋高科技企业,推动蓝色经济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发挥现有的软件孵化器的作用,改善政策环境、公共服务环境和发展条件,引进龙头骨干企业,力促现有企业膨胀扩张,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软件出口加工基地。鼓励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加快建设软件孵化器二期工程、联桥新能源及节能孵化器,力争全年孵化器总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充分利用村级集体工业园区和闲置工业厂房,改造建设1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加速器,积极承接孵化毕业企业,为优质海洋中小企业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尽快实现这些宏伟目标,高区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力促项目落地、建设。“我们成立了高区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牢固树立"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的理念,认真落实好各种政策。”姜玉毅表示,高区将集全区之力,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蓝区”建设。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