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来源:中国水产门户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21:30 

1998年5月,赤潮给深圳南澳渔业造成了损失,渔民们正抓紧时机洗网、投放鱼苗,恢复生产。
深圳海域发现的赤潮。
1988年12月25日,家住深圳大鹏湾的居民们早晨起来忽然发现,在家门口的大海里,平时蔚蓝如镜的潮水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如铁锈一般的赤红色,更为怪异的是潮水里还隐隐地放着荧光。这一异象当时成为了报纸上的热门新闻,“海水变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甚至担忧,而伴随着这则新闻的报道,“赤潮”这一海洋生态现象开始影响了深圳人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深圳海域首现赤潮
事实上,早在这则报道出现前的数年,在深圳海域,有关部门就陆续监测到有赤潮现象出现。
根据深圳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搜集整理到早期的资料来看,我市的周边海域开始观测到有赤潮出现最早是在1981年。这跟当时的时代历史背景不无关系。特区建立初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由早期的农业渔业为主进入了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尤其当时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大量污染,对海洋的污染便是其中之一,导致沿海海域海洋生态急剧变化。我们看到,深圳关于赤潮的最早记录正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上世纪80到90年代,深圳的赤潮发生频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从记录的数据来看,80年代每年平均发生3起左右,90年代初每年平均5起左右,90年后期更上升到了平均每年7起左右,这个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这一阶段,就赤潮的规模而言,也出现逐步放大的趋势。但是,在当时,赤潮并没有引起政府和市民的过多关注,更多的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稀奇事儿来看。对于赤潮系统观测和防治研究,当时在深圳可以说还尚未起步。
最大赤潮致使渔业全军覆没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深圳海域的赤潮现象可谓愈演愈烈,进入一个高峰阶段,其对经济生产尤其是渔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
赤潮从大概念上讲分为两种: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无毒赤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坏现象,它只是海洋生态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当某一海域的海洋生态发生迅速变化、生态平衡被打破、海水中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时,通过发生赤潮的方式,海水能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缓解海区的污染状况,因此,在有些发生赤潮的海域,海水还相对变得干净了,便是这一原理。而无毒赤潮对于经济的影响也相对比较小,它只是引发海里鱼类的缺氧性死亡,给渔民造成一定损失。
而有毒赤潮则危害很大,它产生的ASP、DSP、PSP等毒素,对海洋中的生物产生致命影响,其发生之处渔业生产全部瘫痪,海水、鱼类以及其他海洋生物无一幸免地带毒,而且这些毒素还通过食物链传播,人如果食用了也会出现严重的中毒现象,危害可见一斑。
在1998年春天,深圳海域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有毒赤潮,这也是至今为止整个广东沿海爆发的最大规模赤潮,范围波及到香港、珠海等邻近海域,造成这些海域中的鱼类全部死亡。在这次赤潮中,深圳的渔业遭受重创,几乎是全军覆没。赤潮从当年3月中旬开始到4月底结束,持续了一个多月,大鹏湾是重灾区,150吨网箱养殖的鱼类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万元,而此次赤潮给整个粤港地区海水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超过了4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然而,此次重大灾情却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正是鉴于赤潮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深圳开始正视这一被忽略已久的海洋生态问题。随后,市政府拨出专门的编制和经费,成立了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由此开始了对深圳海域环境状况的全面监测和研究,这也是特区建立多年来,首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深圳海洋环境研究与保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深港两地联手监控赤潮
深圳与香港共同拥有着一片辽阔海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大家共同的资源和财富,共同保护,共同研究,互通有无,才是明智的选择。近年来,我们和香港有关部门在这一方面的合作在大大加强,大家联手在赤潮的监控、研究和预警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2007年6月5日,在深圳的蛇口海域发现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赤潮,面积达到70多平方公里,并迅速扩散,经检测这种赤潮属于环沟藻赤潮,产生毒素的可能性很大,尤其对于人体皮肤极容易产生严重损伤。而蛇口对面的香港海域正是当地海滨浴场相对集中的地方,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们马上与港方通报信息,当时他们尚未监测到,接到我方的信息后,他们立即关闭了沿海的所有浴场,并通过媒体对市民进行赤潮预报。果然,第二天,赤潮陆续移至对面海域,但由于双方的及时沟通,防范措施的及时到位,香港没有一位市民因这次赤潮造成伤害,长期以来建立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了威力。
防治赤潮深圳近年加快探索
赤潮频频造访,有什么办法可以对付,应该如何防止,这些是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但很遗憾地说,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在,我们了解到影响赤潮的主要因素大概有几种:一是全球气候的变化,包括水温、气象等等,这属于外界诱导因素;二是海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它要有一定的比例,太多和太少都不能形成赤潮,这是赤潮发生的基础;另外还有污染等等,这些都能够对赤潮的发生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由于赤潮发生的机理太复杂,人类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针对每一次具体赤潮的发生,对于它的预报、防治等,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办法。
尽管如此,深圳近年来在赤潮研究领域中的探索却没有停止。比如,就在今年早些时候,华大基因便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院正通过基因图谱的研究方法,对赤潮不同阶段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情况进行解析,以找到快速鉴定赤潮是否有毒的方法。他们还将与市海洋局等科研单位合作申请科研攻关项目,计划把赤潮生物群落、海水中的代谢物质检测与海水理化性质、环境因素等综合起来,进行赤潮预测预报以及赤潮海水中的有毒代谢产物方面的探索。
而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近年来则主要致力于整个深圳海域环境的整体监测和研究,我们认为,深圳海域的面积并不大,进行综合性研究的难度相对不算太大,通过认真做好基础研究工作,能够从更多角度加深我们对于赤潮的了解,加快对赤潮的研究。
小资料
“赤潮”并非都是红色
赤潮,被喻为海洋中的“红色幽灵”,科学界也称其为“有害藻华”,用学科专业语言解释,它是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所谓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赤潮爆发时,根据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出红、黄、绿等不同的颜色,有的甚至还会散发夜光,而“赤潮”只是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统称而已。
在深圳,赤潮主要集中的区域为大鹏湾北部和东部海区、大亚湾西部海区、深圳湾西北部海区;而大鹏湾的盐田水域、大亚湾的大鹏澳东山和哑铃湾坝光水域、深圳湾的后海湾与东角头水域则是赤潮发生最多的地段。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