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潍坊全域纳入,列为主体城市、核心区域和主体区连接联动区的重要枢纽,意味着潍坊滨海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大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也标志着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迈向崭新的海洋经济时代。
坚持高点定位,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潍坊市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全面对接落实规划,紧扣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眼于崛起蓝色、走向高端、赢得发展,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目标,坚持海陆统筹、全面融入,高点定位、加快起步,集约资源、重点突破,按照“一带、一体、两翼、多点”的总体布局,把北部滨海地区作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带,把中心城区及周边半小时经济圈作为引领主体,以东南、西南县市组团为两翼,以 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6个省级开发区为支撑,努力建设渤海南岸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化工、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现代物流、科教创新基地,把潍坊打造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北部滨海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 1100亿元,配套面积385平方公里,去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7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4.7亿元。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海洋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2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0%以上。
实施重点突破,努力争创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一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按照《规划》要求,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突出抓好海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放量发展,海洋先进制造业的提升聚集,海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海洋渔业的优化调整,推进蓝色高端产业链条式组合、园区化布局、集群化发展,着力培植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临港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北部沿海地区已引进过亿元项目654个、总投资2315亿元。潍柴大马力船用发动机去年实现批量生产,马来西亚潍坊滨海产业园加快建设,投资20亿元的瑞驰汽车超级平台已投产运营;弘润石化400万方储油罐已建成150万方,黄潍输油管道全线贯通,中海油海化集团投资100亿元的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化昌邑石化年加工能力已达1000万吨;80平方公里的临港物流园,已完成吹填造地2000亩,引进总投资150亿元的物流项目33个。二是着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抓住一批海陆重大基础设施列入《规划》的机遇,加快运作,统筹推进,不断优化支撑条件。目前,北部滨海地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95亿元。突出抓好潍坊港、潍日高速、疏港铁路、机场迁建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潍坊港实现国家一类口岸开放,去年吞吐量突破1500万吨。统筹抓好林网、“六纵两横”水网等生态工程,去年新增造林1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5%。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型能源,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华能风电一期已并网发电,40万千瓦的国电岸基风电项目已经投产,投资160亿元的神华电厂项目正加紧运作,滨海区50平方公里绿色能源基地初具规模。三是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按照建设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的目标定位,加快聚集现代化城市要素,提升建设规模和档次,去年新开工各类工程160多项,总投资350多亿元。科教创新区,以创建滨海国家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为目标,加快海洋类职业院校的引进建设,目前已有20所院校入驻、10所开工。中央商务区,在完成3平方公里起步区设施配套的基础上,加快商务、办公、金融、服务等设施建设,努力打造环渤海地区的高端商务中心。高档商住区,首期5平方公里开发全面启动,加快建设50万平方米的低碳社区。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已吹填10平方公里,高标准建设休闲、旅游、娱乐的黄金亲水海岸,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四是大力实施科教兴海人才强市战略。把充实海洋人才纳入刚性计划,聚集一批海洋经济、海洋工程、海洋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去年,引进外国专家来潍服务871人次,9人入选省和国家人才计划。加快规划建设潍坊海洋中心,完善海洋经济的服务、管理等功能,强化研发、孵化、培育等公共服务,打造品牌化、综合性的海洋事业发展中心。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现有29家院士、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3年集中投入100亿元建设海洋经济公共研发平台和20个企业研发平台,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争取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创建海洋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五是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海陆统筹、全域治理,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和海陆污染联动治理体系建设,滨海区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9家企业荣获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坚持集中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3个县市荣获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每年动态保持生态市建设百项重点工程,完成了百处生态林场建设任务,全面推进河道整治、植树绿化、生态湿地等近岸海域生态修复,打造海河交汇、滨水相融、蓝绿相映的生态环境。
加紧谋划运作,确保实现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新突破。一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抓住滨海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遇,适应蓝色经济发展要求,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重点在推进行政管理区域整合、建立开发机制、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实践,努力创建全国海陆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市。二是加快项目运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抓好蓝色产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建设,今年1月份项目集中开工月已确定新开工项目351个,总投资1697.5亿元。近期,我们将以蓝色经济发展为主题,到北京、深圳、香港、台湾等地组织招商,再引进落实一批海洋经济和临港涉海产业项目。三是加快政策对接。积极对接《规划》和《试点方案》,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政策措施,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并从实践层面研究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力。四是加快组织推进。坚持举全市之力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建立了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机制,集中资源要素,强力组织推进,加强调度考核,激励创先争优,形成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