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蓝区”激情创业——访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

来源:水母网 记者 刘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25:4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今年初,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烟台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烟台将充分利用国家和山东省的优势政策,放大自身区位效应,拓展

城市腹地和开放空间,经济社会发展将提升到更高层次,面临更大空间。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临海之利成就了烟台30年的辉煌。“十一五”时期,烟台把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作为工作重点,为发展蓝色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开局之年,坐拥黄渤两海优势资源的烟台将如何作为?近日,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接受记者专访,阐述了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构想。

关注烟台,缘于对烟台经济开发区的欣赏。烟台经济开发区,是镶嵌在这座海滨城市的明珠,是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是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要板块。早在3年前,烟台经济开发区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考评体系,以此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成为科学发展的一大创举。

走进烟台,你会发现:不止是经济开发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已融入整个城市的血脉,化为这座城市勇立潮头、只争一流的灵魂。目前,“乘势而上抢抓重大机遇,激情创业深耕蓝色沃土”已成为全市的共识,两倍于陆地的海域面积已随909公里海岸线律动。烟台,正一路向前。抢抓“蓝区”发展机遇

记者:在2月底召开的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动员大会上,你提出要“乘势而上抢抓重大机遇,激情创业深耕蓝色沃土”。一个“抢抓机遇”,一个“激情创业”,凸显了发展的紧迫感。你如何看待“蓝区”战略带给烟台的机遇?

孙永春:蓝色经济是烟台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明确要求;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 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烟台在这一重大战略中处在核心位置,被赋予骨干城市地位。这些都充分说明,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事关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更是烟台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为烟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开辟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众所周知,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蓝色革命”汹涌澎湃的世纪。蓝色经济具有明显的新兴、高端特征,孕育着新的发展空间,蕴含着新的资源和市场,对于发展高端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蓝色经济又是生态经济,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催生新的经济业态,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蓝色经济区建设对于烟台而言,是第一个覆盖全市所有区域的国家级战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可以更好地发挥沿海地区优势,带动内陆发展,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北强、南弱、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差”的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既是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为此,我们提出了“统一思想凝聚强大合力,乘势而上抢抓重大机遇,激情创业深耕蓝色沃土,全面开创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新局面”的总体要求。具体讲,就是以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为己任,以打造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为目标,努力在高点定位中壮大优势,在融入全局中凸显特色,奋力推动全市蓝色经济科学、跨越、率先发展。

记者:我们看到,烟台每一次经济发展的提速都和海洋密切相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烟台的角色有什么变化?与新形势相对应,烟台具备哪些主要优势?

孙永春:烟台依海而建、因海而兴,绵长的海岸线上聚集了众多港口、园区和大型企业,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阵地。可以说,在发展蓝色经济上,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烟台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批复,烟台全域进入,标志着烟台由长期以来的国家战略旁观者,变成了国家战略的主要承担者。同时集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两个国家战略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级战略于一身,三大战略的叠加优势,在烟台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尤其蓝色经济区战略,层次高、辐射广、综合性强,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与之相对应,烟台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09公里,其中规划港口岸线98公里。有72个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基岩海岛,总面积68.6平方公里。有盐碱地、滩涂等未利用地9.45万公顷。二是产业基础良好。去年全市实现海洋产业总产值1265亿元,增长15%,约占GDP29%。水产品总量184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工厂化养鱼和海参、大菱鲆、扇贝苗种生产基地。去年船舶及海洋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44亿元,增长17.1%。风电步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是全省最大的风电基地,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1.6万千瓦。三是设施日趋完善。去年开工和续建港口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8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1亿吨,集陆、海、铁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以大交通、大能源格局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烟台港西港区、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疏港高速公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潮水国际机场等重大基础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为蓝色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激情创业全力以赴

记者:通过走访烟台沿海县市,我们发现烟台各地的蓝色经济早就如火如荼,具备了激情创业的坚实基础。请你介绍一下烟台在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尝试,成效如何?

孙永春:优越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决定了烟台经济发展的脚步一直循海而行。近年来,我们在发展蓝色经济中先行先试,成效明显。

统筹海陆,开发海湾海岛。立足海湾海岛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着力改造陆地经济,努力促进产业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目前,全市海湾海岛开发沿东南西北四路并发。“东”即牟平东部新城,万亩沿海滩涂整理已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投资8亿元的礁石滩海岸开发全面开工。“南”即丁字湾一体化开发,海即跨海大桥主桥建设工程量过半,莱阳南海新区已投资18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西”即莱州临港产业区,莱州港二期扩建、华电国际莱州电厂、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等项目正快速推进。“北”即龙口人工岛群和招远滨海科技产业园,各项基础工程项目正迅速推进。

培植亮点,搭建蓝色经济发展平台。坚持以高端、高质、高效为引领,以园区、基地和企业为载体,积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突出抓了总投资2954亿元的154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全力推进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船舶工业园等23个蓝色经济重点园区,加快建设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等18个蓝色经济创新平台,集中培育一批蓝色经济龙头和特色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蓝色品牌”,形成了以点带面、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突破瓶颈,紧紧把握智能储备和科技创新两大关键要素。下大力气引进科研院所和优秀人才,面向海内外引进100名高端创新人才、100名高端创业人才,全市从事海洋科技研究人才达到1000人;拥有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清华(烟台)科技园等科技园区20多个,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科技支撑。

记者:当前,发展蓝色经济已经成为实现区域经济跨越的主导力量,烟台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得先机,必须立足基础优势,乘势而上。今后,烟台市在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上有哪些具体部署?

孙永春:依据区域经济核缘开发理论,下一步烟台将着力在“一核、两带、全覆盖”上作好文章。“一核”,就是以中心城市2722平方公里土地及所属海域为载体,打造全市蓝色经济核心功能区。“两带”,一是以909公里海岸岛岸线为基轴,打造蓝色经济沿海隆起带;二是以各具风情的海湾和岛屿为依托,打造蓝色经济战略支撑带。“全覆盖”,就是实施大时空发展战略,形成开发海洋、发展沿海、带动腹地的全方位发展格局。

同时,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强蓝色经济支撑力。把握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实施高端高质高效战略,坚持海洋一二三产业整体推进,积极构建八大特色产业基地,全面增创现代海洋产业新优势;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强力推进海洋创新平台提升工程、科研及成果转化工程、人才智力培育工程,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

发展蓝色经济,烟台还需用足用好国家战略品牌,提升蓝色经济开放度,因势利导,借势发力,大面积扩展,大力度释放蓝色经济区建设综合效应。突出招大商引领大发展,重抓“三个引进”,主攻跨国巨头、行业巨擘和“国字号”企业,全力突破招大引强工作。尤其对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初具优势的产业,继续加大外引内联、增资扩能力度,争取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对海水综合利用等一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重点引进一批“旗舰”型项目、“航母”级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膨胀发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