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开发区看 近海渔业资源现状及修复对策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9:38 

海岸带经济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06-2-9


一、青岛开发区渔业资源现状
长期以来,青岛开发区渔业的发展同全国沿海区域一样,同样走的是:高投入、高产出、高代价的路子,虽然满足了全区人民日益增长的水产品供应需求,填充了部分渔民的钱袋子,但也导致了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水域生态荒漠化现象日益加重,珍贵水生野生植物资源急剧衰退。尽管实行了捕捞渔船和功率“双控制”、休渔禁渔及增殖放流等工作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减缓和遏制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目前青岛开发区近海的30多个主要捕捞品种,已有6种充分利用,15种过度利用,6种严重衰退,有的甚至已濒临灭绝。环境恶化及资源衰退带来的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捕捞渔民渔获量越来越少,渔业收入下降。渔民捕捞作业时间一年缩短了2至4个月,有的渔船由于捕鱼太少甚至捕不到鱼,连消耗的柴油钱都赚不回来,长年待港停业。由于资源减少,捕捞渔民收入明显下降,据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开发区近海作业渔船,日均毛收入可达1000余元左右,而近两年每条渔船不足300元。另外,由于油料等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捕捞效益明显降低,大部分小型渔船处于保本和亏损经营的局面。渔业资源衰减,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青岛开发区渔业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

二、修复青岛开发区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对策
1. 突出一个“统”字,促进环境保护“两个转变”。 一是统筹修复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青岛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服务服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推动经济社会循环、可持续发展。二是统筹与保障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将该项工作提高到同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土地荒漠化治理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生态安全范畴。三是统筹与渔业管理之间的关系。与渔业管理紧密结合,充分认识修复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渔业管理的外延和拓展工程。四是统筹与多元化投入之间的关系。形成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保护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实现渔业资源利用由过去的“重开发,轻保护”到现在提倡“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开发促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观念转变,渔业经济发展由过去单纯注重产量,增加产值到现在加强资源增殖保护,增强产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2. 强化一个“控”字,压缩渔业捕捞强度。“十一五”期间,除远洋渔业外,青岛开发区原则上停止新增功率的渔船船网工具的建造审批,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小渔船报废制度,重点压缩淘汰对渔业资源破坏程度大的渔船、船况差、安全无保障的渔船、捕捞效率差、连年亏损的渔船;以及以幼鱼、小鱼为捕捞对象的渔船。依法查处“三无”渔船,切实把过大的捕捞量降下来,同时积极引导渔民弃船上岸,跳出捕捞圈,转产其他产业,使全区渔业捕捞产量基本接近渔业资源的可承受能力,逐步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
3. 重视一个“修”字,推动生态渔业建设。一是该区拟从渔业资源保护费中划出部分资金,作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专项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放流活动,促进资源增殖。二是改造报废渔船,建造人工鱼礁,营造海底森林。选择合适海域,将全区前三年报废的木质渔船集中起来,沉到海底,形成人工鱼礁场,给适宜底层生活的鱼类提供栖息地,这样既解决了弃船处理问题,又保护了渔业资源,可谓一举两得。三是设立渔业资源保护区。选择渔业资源种群集中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海域为生态自然保护区,逐步建立起具有全区自我维持能力的渔业生态系统,促进渔业资源增殖。四是加快深水网箱推广,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根据网箱容量选择品种,控制规模,制定合理的投饵和用药规模,控制减少养殖污染,充分利用水生生物共生互补原理和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通过混养,套养、轮养等方式,在保持水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4. 严格一个“治”字,加大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严格禁止乱建养殖池、围海填海、乱排污、乱倾废行为,完善海岸工程可行性论证和海洋环境评估制度,实施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制度。二是加强对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监督管理,做好海洋环境污染预报警报。三是加强对海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治理,建立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双控制度,防止海洋环境退化。四是加强海上倾废管理,防止海上活动造成海洋环境质量下降。五是制定和实施防治海洋污染应急计划,减轻污染事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06年4月21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