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以人为本实现港口与工人“和谐双赢”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可以成才",这是青岛港多年来实践的人才观。这座百年老港将工人视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行"常态化"员工培训制度,注重员工个人素质和职业发展提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从优秀农民工中选拔领导干部,这让青岛港工人感到干活"有奔头",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实现了港口与员工的"双赢"。 入港第一天是学习 全国首批千名优秀农民工之一的朱广田至今还记得1996年到青岛港的第一天。"我初中毕业后就离家打工,在建筑工地和伐木场都干过,想到青岛港打工也一样,就是干活。但是第一天给我发了工作服以后,说是学习,学安全、学装卸理论,一学就是一个星期。分配到装卸队还有老工人带着,导师带徒继续学。" 朱广田说。 青岛港集团党委书记王论诚介绍,青岛港坚持把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培育知识型职工,常年开展"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和学实践"活动,坚持每月两次政治学习、一次安全学习和一次业务学习,年年组织脱产大培训、操作技术"大比武"和技术工人考工晋级,工人可年年进行技术等级晋升,享受技能补贴,获得优胜者还进行奖励。 目前,青岛港员工队伍结构已经由过去77%的职工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变为现在的以5000多名各类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体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涌现出了290多个员工品牌,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8次、铁矿石装卸"孙波效率"12次和纸浆卸船效率13次打破世界纪录。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培训环境,青岛港每年划拨1000多万元作为职工培训教育专项经费,成立了"青岛港员工教育培训中心",推出了装卸生产、港口建设、制造维修等11个创新基地,建成了近百个职工图书室和学习之家。 农民工当上正县级干部 在青岛港,职工不仅可以通过钻研业务在技术"大比武"中拿奖,甚至农民工还能当上正县级干部。现在担任青岛港(集团)西联公司党委书记的徐万年就是青岛港的"正县级农民工",而20年前他来青岛港时只有到处打工换来的一肚子苦水。 "到了青岛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这里只要好好干,就能干出名堂!因为我干活吃苦、愿意动脑,6年后当上了班长,2005年当上了装卸队副队长,并成为集团第一批合同制农民工。2007年,我被提拔为西港分公司副经理,去年又当上了西联公司党委书记。"徐万年说。 青岛港集团人事部副部长于晓然介绍,青岛港始终践行"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和不唯年龄"的用人观,坚持"小角色可以有大追求、低学历可以掌握高技能,小岗位可以成就大事业"的成才理念,引导职工岗位成才。截至目前,青岛港从农民工中选拔500多人到管理岗位,有540多人担任班长和副班长,37人担任队长和副队长。 为让所有农民工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青岛港在全国开创先河为农民工装卸工人评职称,目前共评出中级工260多人、高级工760多人和技师21人。2010年,青岛港在约2500名装卸工人中评聘193名装卸工艺员、助理装卸工艺师和装卸工艺师,他们和知识分子一样享受职称补贴。 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认为:"青岛港就是个大家庭,我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上有老、下有小,都要尽心尽意地照顾好。""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是青岛港文化的组成部分,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成为青岛港追求的目标。 青岛港的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四必谈"和"五必访"工作制度,即职工思想出现问题必谈、家庭出现纠纷必谈、工作遇到问题必谈、与同事之间发生矛盾必谈,职工家庭遇到"生、老、病、死、喜"事必访;实施亲情化管理,关心体贴职工,使每一个队、每一个单位、整个集团公司都成为了亲情浓浓的和谐大家庭。 来自沂南的农民工赵平是一个孤儿,今年年初回老家结婚,队领导专门驱车300多里赶往沂南,帮助他操办婚礼,并代表全队职工送上了一台47寸的液晶电视作为喜礼。赵平说:"我是一个孤儿,但是在青岛港,我有最亲的亲人,有最温暖的家。" 同工同酬 港口员工双向共赢 记者在青岛港采访时,工人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每年到最冷和最热的时候,青岛港集团总裁、董事局主席常德传便带领机关人员与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农民工和正式员工按照同一工资标准在一份工资单上领取工资。 同时,青岛港坚持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为农民工设立全勤激励奖、积累贡献奖和住房补贴,2010年还为一线农民工发放了2个月严寒补贴和4个月夏季高温补贴。目前,青岛港已有十分之一农民工在青岛市购房,五分之一农民工子女进入青岛市学校学习。 朱广田告诉记者,他现在每月工资已经拿到8000多元,在青岛市开发区购买了一套68平方米的房子,他们弟兄三个和妻子都在青岛港工作,六个人每年收入差不多30多万元。"这相当于我们沂南一个小企业一年的利润,现在我们坚决不离开青岛港。"他说。 "港口给我一分情,我还港口十分爱",青岛港以人为本的用人模式见到了回报。"十一五"期间,青岛港用占全国1.3%的泊位能力完成了6.9%的吞吐量,每年用1.5亿吨、350万标准箱的能力干出了3亿吨、1000多万标准箱的业绩,2010年总资产达到270多亿元,提前17年还清外债,实现零负债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