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蓝海,科技先行。
在决胜海洋的新征程中,烟台亮出“科教兴海”战略,努力以科技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在创新
中开辟新领域。
提升创新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强化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眼下,一幅科教兴海的动人画卷,正在烟台徐徐展开。
科技创新
“蓝色烟台”新动力
科技兴海,已成为沿海城市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
“海洋科技是海洋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不竭动力。”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张延廷说,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每前进一步都是由海洋科技的发展带动的,海洋产业的规模和水平直接取决于海洋科技水平的高低。
放眼全球,沿海各国已将发展海洋科技纳入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战略。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海洋强国,加快调整海洋产业政策,加大海洋科研产业化投入;发展中国家巴西经过10余年努力,深水石油勘探和开发技术跃居世界先进水平。而国内,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沿海地区就掀起了科技兴海的热潮,山东、辽宁、浙江、福建等省份积极探索并实践了多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兴海模式,加快了海洋科技进入经济主战场的步伐。总的看来,世界各国发展海洋经济,已从以往注重海洋产业产值的增加,过渡到更加强调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海陆产业互动、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新阶段。
在烟台,对于科技兴海的追求,同样急迫而执着。从海洋资源的开发,到传统渔业的变革,再到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科技的触角渗透到了海洋经济的每个角落。现代科技,已经成为我市海洋竞技发展的一个有力杠杆。在长岛渔民眼里,近海捕捞是多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生产格局。现如今,得益于 “贝藻鱼兼养”和“上中下立体结构分布”的生态养殖模式,渔民收入大增。“一条80马力的渔船,出海一天的经济效益可达上万元。”大钦岛乡党委书记孙华君说。
长岛仅是我市科技兴海的一个缩影。来自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一组数据显示:2005-2009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由293.4亿元提高到564亿元,年均增长17.7%;海洋一、二、三次产业产值由24.1:35.7:40.2调整为16.7:41.9:41.4。海珍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远洋捕捞、名优海水鱼种保育苗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烟台海洋经济从传统的粗放式扩张向集约式增长迈进,走出了一条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洋产业发展,依托的是科技支撑,而不是光靠投资拉动。” 张延廷说,依靠科技兴海,才能促进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改造;依靠科技兴海,才能促进新兴海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依靠科技兴海,才能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劲。
科技兴海,是现实所需,更是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的关键突破口。
筑平台
汇集创新“基因”
3月9日上午,位于高新区科技大道北侧的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作为从事钻井平台、半潜式平台、海底勘油船等海洋工程设计、研发的创新平台,该项目预计3月底完成桩基工程,年底前完成7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及培训中心主体工程。“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建成后,将整合国内外海洋工程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产业化商务平台。” 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实施海洋创新平台提升工程的过程中,烟台致力于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除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外,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大菱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循环水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海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蓝色经济创新平台相继落户烟台,或在烟台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全市海洋科技类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3处,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6处。
创新平台建设,在烟台孕育了一批高“含金量”的科技成果。对此,山东东方海洋股份有限公司感触最深。2009年,东方海洋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合作共建烟台海岸带生物资源利用技术中心,双方合作一开始,东方海洋就拿到了一项科研成果———“陆海一号”。“以前我们对海产品基本都是简单的来料加工,加工鳕鱼剩下的鳕鱼皮就当饲料卖了,一吨鱼皮2000块钱。现在从鱼皮里提取胶原蛋白,提取率能到80%,纯度96%左右,价值翻了几十倍,附加值非常高。”山东东方海洋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赵玉山说。
“创新平台是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增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保障。”市科技局局长许前东说,蓝色经济作为一个立体的产业集群,是一个需要多产业、多学科、多领域通力打造的新兴经济群。应大力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加快推进各种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机遇面前,烟台应以更大力度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平台建设。那么,创新平台如何搭建?我市明确向三个领域持续发力:首先,借梯登高、借力发展,充分发挥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驻烟高校院所作用,继续加强对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引进,全面增强海洋科技综合创新能力。其次,紧盯中集烟台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核电研究院海阳分院等创新载体培育,继续加快建设或引进应用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平台。最后,整合海洋科技资源,依托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
构筑平台,广泛汇集创新“基因”,为“蓝区”建设输送“营养液”。
海洋竞争,关键在人才
引智力
吸纳蓝色英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海洋竞争,根本是科技,关键在人才。只有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能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人才队伍,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发挥专长人尽其用,科技兴海战略才不会是一纸空谈。
3月9日下午,莱州明波水产公司工厂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新车间一派忙碌景象,这个车间与传统养殖相比,节电69%,节煤90%。这一成果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带领的院士团队工作站攻关取得。“我们要做的是最具创新力的水产企业。”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过去企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廉价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的拉动,但这些要素现在已难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靠人才支撑发展,是一条越来越宽广可行的发展路径。
多年来,烟台积极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我市不断加大相关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细数驻烟高校,每个学校都有涉海院系和相关专业,每年培养相关专业毕业生超过3000人。通过实施“双百计划”,烟台短时间内打造了一批高层次海洋基础研究团队、海洋前沿技术科研团队、海洋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团队、海洋产业应用开发人才团队。目前,从事蓝色经济的专业技术人员20多万人,学科技术带头人200多人。
“人才引进始终是海洋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我们计划到2015年,邀请两院院士,积聚10位左右海工领域领军人物,培养1000名研发设计骨干,打造1500人的研发设计队伍,吸引、聚集和培养一批海洋工程领域领军人才。”在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助理首席执行官丁利武看来,强化创新要素转化,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是做海洋工程行业领跑者的首要条件。
“海洋经济不像其他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很难一蹴而就。”一位业内人士说,在这种情况下,涉海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就愈显重要。然而,当前我市涉海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海洋科技人员多数从事教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海洋工程技术、海洋装备制造业研发等方面缺少领军人物,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专业人才有限。如何培养更多的烟台本土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直面现实,烟台寻求破解之策。今后,我市将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构筑海洋高端人才基地。主动承接青岛海洋科技辐射,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团队。提升海洋教育发展水平,构建门类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加大对海洋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建设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蓝色巨轮已经起锚,海面飞溅的浪花裹挟着科技要素,推动巨轮驶向广袤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