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当前,随着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各方面对海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要实现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究竟需要哪方面的海洋人才?怎样培育人才?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大学与科研机构分工合作
“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海洋人才是缺乏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告诉记者。吴德星认为,要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认识海洋,然后才能更好地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海洋及其资源。“跟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认知海洋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真正能够把海洋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的人才比较缺乏。另外,在海洋综合性管理和海洋权益维护方面,都急需既具有深厚的海洋知识,又掌握必要的海洋技术与国际法知识的海洋管理人才和具备国际视野的战略性人才。与此同时,具有海洋环境保障能力的人才也急需增加。”
对于如何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吴德星提出,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内部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要有一定的分工合作,这样才能和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以及海洋事业的需求接轨。
引进人才与培育现有人才两手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莫照兰认为,“十二五”期间,发展海洋经济是重点,一定会涉及到高技术产业和新技术战略。“现在我国的海洋科技力量比较薄弱,急需高新产业、高新技术人才。”莫照兰说。
针对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莫照兰代表提出:一是从国外或外地引进,二是培育现有人才。“人才引进最好是引进一个团队,而不只是一个人,这样的运行机制比较高效。另外,光引进是不够的,还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理念,稳定好、培养好现有的人才。
高校学科建设需重视海洋专业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院长高抒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学科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高分的考生、优秀的生源不能进入到海洋科学专业中来,形成了海洋科技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尖锐矛盾:海洋科技由于其尖端、高新科技的特点,需要一大批顶尖人才,但进入顶尖大学的学生由于学校结构和环境心理因素等原因而很少进入海洋领域,而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的大学又在生源上吃了亏,最终的结果是人才的极度缺乏。
全国人大代表、集美大学校长苏文金也提出了解决方法:加大国家投入力度;根据需求,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发挥和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与政府建立共建机制。“培养海洋人才的成本比其他专业的要高,它的投入是一般工科的4倍。希望国家能加大投资力度,保证海洋人才的培养。”苏文金呼吁。
加强培养优秀海洋科学家
高抒委员指出,我国发展海洋事业、发展海洋经济要加强对海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优秀科学家的培养。高抒委员表示,海洋科学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海洋科学家的培养除海洋科学专业或院系外,还需要有更多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参与,像国家海洋局和教育部与17所大学共建,实施海洋人才培养战略就是非常好的事情。要鼓励更多的研究型大学进入海洋科学领域,培养出一批能够胜任世界大洋研究任务,并显著提升我国海洋科学水平的海洋学家。
国际海洋法律方面的人才不可或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指出,懂得国际海洋法律法规的人才十分有限。“世界上关于海洋的法律法规到底有哪些,如何确定海洋利益的划分,用什么途径解决海洋争端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大量的海洋法律专业人才去研究,现在我国这类的人才太少了。特别是从事海洋维权执法的人员必须学法、懂法并能将法律法规熟练运用于实践。”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陈明义表示,现行的国际海洋法规大多是由海洋开发历史较长的发达国家为主导形成的,他们的利益诉求体现得比较充分,而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却体现不足。今后应更多地参与法规的修改,使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得到体现。因此,要努力培养国际海洋法律方面的人才,积极参加国际上各涉海组织的活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