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海洋人的南极岁月——访董万银

来源:中国海洋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34:54 

自我国第一个极地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立,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时光荏苒,今年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又向南极进发了,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事业日益繁荣、成果喜人,在这光芒的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一个洒满阳光、鲜花芬芳的午后,围坐在一位慈祥的老人身旁,记者听他讲述了一段神奇、难忘的南极之旅,我们眼前渐渐浮现出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一幅幅艰难困苦的画面。

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老人就是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原局长董万银。海军出身的董老作为我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的副总指挥,见证了我国南极长城站的建立过程。谈到南极,老人家的眼中始终闪烁着光芒,那段经历令他终身难忘,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就在眼前”。

仿佛时光倒流,我们也被带回了那个峥嵘岁月。19841120日,来自全国60多家单位,由两船、两队———即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考察船、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南极洲考察队、南大洋考察队,总共591人组成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在上海的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起航,奔赴南极。董老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此次航程的安全,队员们在出航前克服当时条件落后的困难,做了大量收集海图、规划航程的准备工作。经历了一个多月“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颠簸日子,同年1226日,南极考察队顺利抵达了南极洲的乔治王岛。还来不及太多喜悦,繁重的装卸物资工作成为当时“最要紧的事情”,这既要讲究效率又要考虑安全。飞机调运、小登陆艇运送、人力扛运,一时间一向静谧的南极火热起来。

据董老回忆,刚刚登陆南极洲,在白茫茫的冰雪之中,南极考察队员们没有落脚的地方,住的是在雪地里临时搭建的帐篷,睡的是临时行军床。南极的气候非常复杂“就像孙悟空一样,说变就变”,暴风雪来临的时候,风力通常能达到12级以上,考察队员无处躲藏,寒冷考验着每一个人。

此次首航南极的首要工作就是要为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试选站址。229日,在先后考察了岛上10余处地点后,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批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址最终选定在了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上,方位是南纬62度13分,西经58度55分。这是个地势开阔、水源充足、资源丰富的宝地,素来有着“南极洲的绿洲”之称,可以说是一块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

1231日,考察队举行了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全体考察队员整齐地站立在五星红旗下,心情无比激动。董老回忆,当把从祖国带来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时,大家一片欢腾。

接下来,又是几个月的艰苦奋斗,长城站终于建成了。1985220日,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在大雪纷飞中举行。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飘扬在南极洲上空。这一刻,董老终生难忘。我国南极长城站的建成意义重大,不仅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而且还为我国对南极进行系统的考察、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南极造福全人类都奠定了基础。但在以前,中国在国际南极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中是没有发言权的,只能要求旁听,董老颤抖的声音难掩心中的激动:“我们的站建成了,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的地位不一样了。”

在南极的日子是寂寞的、艰苦的,但是对于董老来讲却还有着格外重大的意义。在世界的最南端,董老度过了他的60岁生日。生日当天,南极科考队员们特意为董老准备了生日蛋糕为他庆祝60大寿,虽然少了家人的陪伴,但董老却度过了人生中最为难忘的一个生日。

比起过生日的温馨,董老在南极还有过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在南极建站的日子里,由于得病,董老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得不进行了急性阑尾炎手术。董老的女儿泪光闪闪地告诉记者,家里人得知董老进行这个手术的时候,已经是他从南极回到国内了。

南极的艰苦岁月,董老至今仍历历在目。虽然手冻得红肿、吃不上、喝不上,但是大家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不觉得艰苦、只感到光荣,“真是一群苦中作乐的人们”。在那个年代,“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绝不是一句空话,它是一个对祖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信仰、一个对义无反顾投身祖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坚定信念、一个像董万银这样老一辈海洋工作者深厚的南极情怀。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