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浪潮下的胶南转型样本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抉择。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新一轮蓝色经济浪潮将加速兴起。
胶南市拥有156公里海岸线、3949平方公里海域、7个共计8.5平方公里海岛、设计吞吐量3.7亿吨港口等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独具优势。
胶南市坚持以开放的心态、世界的眼光,按照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努力打造以临港产业为支撑、以滨海旅游度假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产业转型构建现代化蓝色产业体系
地处青岛西海岸的胶南,是一座蓝色之城,海域面积3949平方公里。在这座蓝色之城,有一家从事海藻综合加工和糖醇生产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集团,其主导产品海藻酸钠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甘露醇生产能力位居全国首位。这家公司就是青岛明月海藻集团。
作为蓝色经济的弄潮儿,明月海藻集团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机遇,不仅建成了明月海洋生物产业基地,还与香港银联集团联姻,合资组建了青岛银联明月科技发展公司,从天然海藻中提取生物有机碘产品,用于防治碘缺乏病,属于国内外首创,产品广泛用于我国食用盐中,发展前景广阔。
明月海藻集团进军瞄准海洋生物产业领域,是胶南市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推进产业转型的缩影之一。
2011年,胶南市将依托港口优势,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增强配套服务功能,强化重大项目招商推进,培育一批主导产业核心企业,推动港口经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率先建设蓝色经济示范区。
蓝色经济是一个立体的产业集群,涉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涵盖一、二、三次产业,根本特征是生态、环保、可持续。胶南市按照蓝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坚持陆海统筹、港城联动、三产协调,积极构建高质、高端、高效的蓝色产业体系。
“今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全省‘十二五’发展的重大机遇。”胶南市委书记万建忠说,胶南市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优越的港口优势,将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重新定位发展,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实现产业转型,力争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实现新的发展。
胶南决心在以港兴市中推动临港工业转型升级,发挥董家口港区和毗邻青岛前湾港的优势,加快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以市经济开发区、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经济园区和董家口临港产业区为载体,优化装备制造、家电电子、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临港工业布局。按照生态、环保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合资合作、上市融资等方式,对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橡胶轮胎、家电电子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强化专业招商、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走“引项目、兴产业、建基地”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抢占蓝色产业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推动服务业迈向高端。“港(董家口港区)、铁(青连铁路)、桥(青岛海湾大桥)、隧(胶州湾海底隧道)”的建设,带动胶南进入了港口时代、铁路时代以及与青岛一体发展的同城时代,使胶南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环渤海与长三角的连接地,也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要素的集聚地。胶南市加快引进培植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高端业态,争取融入全国乃至国际上的高端服务产业体系。依托青岛大学科研区,着力引进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中远集团远洋船员学院等相继投入使用或开工建设,三年内将成为在校生5万人的涉海人才培训和产学研基地。
城市转型打造高品位海滨宜居城市
近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实现主线贯通,海底隧道也进入内部装修。两大跨海通道将于今年上半年同步竣工通车,这将进一步完善青岛市东西跨海交通体系,缩小青岛、黄岛和红岛的时空距离,带动城市格局转型升级。
地处青岛西海岸的胶南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融入青岛、同城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定位胶南,加快城市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区,建设生态宜居、精致有序、特色鲜明的海滨城市。
胶南市抓住融入青岛、同城发展重大机遇,以开放心态和世界眼光,高标准谋划城市发展,努力做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精致有序,塑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城市品质和内涵。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一批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新型城镇,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建设成果。
坚持规划引领,构筑现代化城区发展格局。胶南积极借鉴利用世界一流的规划成果和设计理念,对中央商务区、大学科研区以及老城区和隐珠片区改造等重点区域进行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彰显胶南的地域优势和本地特色。
实施项目带动,打造特色功能新区。胶南市坚持功能分区、统筹融合,项目带动、组团开发的思路,加快建设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城市功能新区。以市级机关行政办公中心为核心,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完善行政办公、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功能。以水城为核心,打造生态体育、旅游度假、会务会展、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功能新区。以灵山卫街道办事处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度假、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新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承载功能。立足融入青岛、同城发展,实施了城区河道治理、道路整治以及供热、供水、燃气等56个重点城建。加快海水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日处理300吨海水淡化项目正在建设,隆海海之韵小区成为国内首个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小区。
社会转型构筑高层次普惠共享新机制
2010年,市财政安排10.9亿元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支出,年初确定的市民服务中心建设、群众健身活动场所等十件政府实事全面完成……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在镇村卫生机构推行了药品零差率出售制度,为64.5万名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80%……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5%以内,被评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市……
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扩大了开放度,增强了互动性,为陆海一体、城乡统筹注入了活力。胶南市以此为契机,加快构筑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社会转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福祉。万建忠说,城市的发展,最终要给老百姓带去实惠才行。
胶南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优先、全面、持续改善民生理念,让公共财政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推进社会转型,构筑高层次的普惠共享新机制,力促公共服务均等化。胶南市按照突出重点、覆盖城乡、保障基本、稳步提高的思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住房、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胶南市将新建保障性住房2080套,开工建设老年人爱心护理院;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报销比例在80%以上;争取用2年时间全部完成校舍安全工程,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在此基础上,胶南市着眼未来,胶南市将通过抓好新型社区建设、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变为市民、变为老板,把更多的村庄变为城市社区,最终使胶南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由目前的6:4变成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