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蓝色经济核心区建设水平

来源:青岛日报记者 郭先登   发布时间:2015-05-20 21:40:1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摘要:获国家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围绕这一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定位,青岛市作为核心区需要按照 “一个体系、两个重点、三个保障”的工作思路,不断开拓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新路径,在多个领域实施新的科学发展战略。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各国强化海洋权益进入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机遇期之际,2011年元月4日,经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委、省政府明确赋予青岛以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发展定位。在新的机遇面前,青岛如何提高建设核心区的水平呢?

一、世界进入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各国以举国之力强化海洋权益的新时代

中国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最早的国家,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空前绝后壮举,成为中华民族曾经具有的辉煌海洋事业的标志。在现代世界发展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海洋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海洋对于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全局和战略的地位。 1840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除了制度等重要方面的原因外,丧失制海权是一个重要原因。必须看到,今天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在海洋划界、海洋权益及岛屿归属等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争端;中国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岛礁被侵占的现状触目惊心。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中国和平崛起,经略海洋和维护海洋权益已经成为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战略,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标志。因此,世界重要国家在“大土地”理念治理下,越来越多的向蓝色国土(海洋)、地下空间、太空等拓展人类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中国海洋国土达47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域国土面积的49%。山东省沿海内水面积为5.26万平方公里,领海面积1.31万平方公里,海洋毗邻区面积1.52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面积5.94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毗邻区面积),总计山东省海洋国土面积12.5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海洋国土面积的4.2%;而山东陆域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6%

山东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大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沿海省市中是最早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无论在经略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上,还是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上,都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009年春胡锦涛总书记高屋建瓴的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视角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910月第十一届全运会举办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又深刻地指出:“山东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同时还要保护好海洋环境,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山东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深刻地理解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可以做出这样的判定:中国成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面向未来经略海洋和维护海洋权益,已经开始进入以举国之力实施海洋开发大战略的历史阶段,这是经济全球化决定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指向;实施海洋开发大战略,必须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海洋经济已经完全结束了捕捞运输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以视觉概念的蓝色经济为标志的陆域国土、海洋国土及领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的发展模式。在中国与世界进入多极多圈多带多区发展的时代,山东经济必然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海洋经济重要增长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作为经济大省,肩负中华民族走复兴之路伟大壮举的重大历史责任,自觉把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全国大局来思考和推进的伟大创造,为举国实施海洋资源开发大战略发挥着开路先锋的作用,成为奠基礼,其所产生的推动力将影响中国经济地理发生深刻变化。

空间经济学理论揭示,蓝色经济涵盖的主体是对包括陆域国土、海洋国土及领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以生产关系调整和生产力空间布局重新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形态;海洋经济涵盖的主体是对海洋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以海洋为空间依托而形成的经济形态;现代蓝色经济作为一个具象表现的经济形态,是一个不同于海洋经济概念,而又包括着海洋经济所涵盖主体内容的全新经济概念,这一概念决定着一种新的商品经济形态的建立,决定着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青岛需要在多个领域实施科学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特定和独立的经济概念,其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获国家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围绕这一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定位,青岛市作为核心区需要按照“一个体系、两个重点、三个保障”的工作思路,不断开拓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新路径,在多个领域实施新的科学发展战略。

实施以海洋保护与安全为前提的全面开发中国海洋发展空间战略。 21世纪世界进入了全面开发海洋资源,全面开拓海洋发展空间的时代,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都把发展的目光瞄向海洋。中国作为海洋大国自然不会置之度外,世界开拓海洋发展空间的大潮把中国完全推进到全面开发海洋发展空间的潮流中去,也把山东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战略作用与地位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客观的决定了要全面开发海洋发展空间,必须以强大的海洋保护与安全为前提。

实施以新的理念为指导的临海地带发展战略。在现代世界经济的实践中,临海国家与地区普遍重视临海地带发展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普遍更新理念,加快推进临海地带发展战略,以此带动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振兴和发展。实施以新的理念为指导的临海地带发展战略,需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以下三个子战略问题。

一是科学实施临海地带划分标准调整战略。现代海洋经济是一种以立体多维空间为载体的经济形态;海陆交汇的边缘临海地带,是开发利用海洋的桥头堡。按照国际规则,临海地带一般指的是陆域概念,最早划分的标准是以海岸线为外界,向陆域方向延伸30公里的方圆为临海地带。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实践的发展,目前,划分标准是以海岸线为外界,向陆域方向延伸100-150公里的方圆也可以界定为临海地带。由此可以断言,人类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念、观念和概念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更新。显然,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抛弃传统理念,坚定不移地科学实施临海地带划分标准调整战略,不断以更加符合实践的临海地带划分标准,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辟足够的多维发展空间。

[NextPage]

二是科学实施区位优势布局优化战略。

从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不同的区位优势具有着客观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发展优势。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区位优势,关键是如何实现布局优化。按照这一理论的指导,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抛弃传统理念,坚定不移地科学实施区位优势布局优化战略。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不断强化实施的“依托主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的城市发展布局新模式,作为一种科学实施区位优势布局优化战略的典例,可以为其他城市与区域所借鉴,特别是可以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借鉴。

三是科学实施围海填海造地战略。世界与中国沿海区域发展客观的需要陆域空间,决定了人类必定会通过填海造地的方式,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陆域空间。笔者在国外考察中印象最深的是,从德国乘车走高速公路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进入荷兰国土后,大片的围海填海造就的牧场成为亮丽的风景线;韩国仁川市已经建成的200余平方公里的 “空港新城市”(拓展目标是千余平方公里),主要依靠围海填海造地,其松岛开发区全部是填海造地而成,韩国围海填海造地取得的成就应当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借鉴。笔者认为,沿海地区展现出向海要田、扩大土地面积的前景,近期,国家将首次制定围填海规划,并可能从环渤海地区开始试点。青岛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要高度重视国家具体政策的发布,抓住机遇,发挥青岛拥有海岸线长的经济地理优势,力争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我们需要继续解放思想,认真向别人学习,抓住机遇,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过程中,坚定不移地科学实施围海填海造地战略,以改写陆域版图,开拓越来越大的陆域发展空间。

实施以建立核心竞争力为指导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青岛提高建设核心区的水平,需要以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制造业、现代海洋服务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全面实施以建立核心竞争力为指导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海洋产业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大生产门类。在现代海洋开发利用中,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处于以渔业、盐业和运输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其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海洋石油工业的兴起等,传统的海洋开发利用模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海洋石油化工业、现代海洋大型运输业、海水养殖业、海洋旅游娱乐业等构成的现代产业成为迅速崛起的海洋支柱产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海洋生物药物全面推向市场为标志,由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底矿物开发、海能利用、海洋生物利用与药物制造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进入了呈现加速度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按照经济学的分类,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港口运输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造船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石油化工业、海洋纺织业、海洋地矿业、海洋药物业、海洋捕捞业、海洋养殖业、海洋农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13类。现代海洋产业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并不断完善着各个子门类,催生着若干细分生产门类的形成与崛起。如近年来海洋药物业就呈现着不断细分的趋势。浩瀚的海洋蕴藏着约17万种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着多用途的海洋矿物,在海洋生物药物发展的同时,海洋矿物药物也开始作为海洋药物业一个细分生产门类加快开发利用。再如,方兴未艾的海水浇灌蔬菜业的发展,使海洋农业成为海洋产业的重要门类。为此,各国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海洋开发与利用,把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产业放到突出的位置来抓。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当国家确立山东作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以30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那么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实施以建立核心竞争力为指导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

实施以新观念为指导的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目前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以新观念为指导的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形成的产业集聚区,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在新的世界分工格局大发展中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若干城市与地区实施以新观念为指导的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创造性的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有着根本区别,形成特色主导产业的有机联系与组合,在空间上集聚发展的产业集群;充分体现出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的主要元素。

从发展趋势看,新的主体功能区将在国家和省级两个行政区域层面、以市县为基本单位规划运作。在全国层面,以主体功能区概念去引导产业布局;在单个城市层面,以功能区概念来引导产业布局和发展。实践证明,产业发展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不应该再人为制定一些产业条框,从近几个五年规划看,产业规划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因此,编制产业规划,要从注重数量规划转为注重操作性,从产业导向转为空间导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所决定了的产业发展空间导向,客观的要求实施以新观念为指导的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青岛提高建设核心区的水平,需要加快重点园区的建设,促进蓝色经济规模化发展。

实施以首位度为指导的“第一基地城市”发展战略。从实践的发展看,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首位度地位,作为国字号的海洋产业城,城市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优势和蓝色国土保护优势,在“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中,所形成的海湾经济形态决定了率先打造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第一基地城市”。从现状中国看,青岛所处的港口战略地位,青岛所拥有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物质技术基础等综合国力,能够打造成“第一基地城市”,背负起中华民族经略海洋和保护海洋权益的历史责任,发挥城市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伟大历史作用。

实施山东半岛港口集群发展战略。山东半岛是中国拥有港口最密集的区域,是中国港口发展最具有区位优势的区域,中华民族曾经蒙受过的耻辱、新中国港口发展的繁荣都同山东半岛港口的兴衰连在一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经济区,单靠个体港口的发展,是承担不起历史责任的。因为,中国已经进入了多极多圈多带多区相互交融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要从港口经济是蓝色经济的第一视角,全面审视以港兴市与以港兴省、以港兴区的关系。山东半岛城市群要真正实现以港兴区,必须建设强大的山东半岛港口集群;有了这个集群,才能真正打造成一体化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发展规律驱使的结果。

[NextPage]

三、建立富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区蓝色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定的具象表现形态;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决定着不同模式的经济结构。现阶段建设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以生产关系调整和生产力空间布局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这就需要在城市实施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建立富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区蓝色经济结构。区域发展的过程所必然形成的经济特色+经济地理优势决定的区位比较优势,客观地决定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的建立,决定了适应经济国际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经济结构的建立。城市特色产业结构是城市产业具有强大活力的一个主要特征,目前特别要重视解决城市之间工业产业同构化发展的问题。 2008年末工业产业同构化度(设最大为1)是:长三角经济区为0.83、珠三角经济区为0.81、环渤海经济圈为0.93、山东半岛城市群为0.91,而比较理想的区域同构化度则为0.4-0.5之间。建立富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区蓝色经济结构,最本质的特征是科学与合理,特别需要高度重视科学与合理的布局结构、高端产业结构、人才结构。

建立区域科学与合理的布局结构。党的十七大确立的包括建设主体功能区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指导方针是,主体功能区将在国家和省级两个行政区域层面、以县(市)为基本单位规划运作。按照行政区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6个省辖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县所属陆域,总计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在实践的规划运作中,不同的功能区,必然具有不同的区位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综合比较优势,这样不同的功能区从小区域发展的市情出发,需要建立区域科学与合理的布局结构。青岛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第一基地城市”,就必须进一步深化“依托主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的城市发展布局新模式,建立并打造与“第一基地城市”相适应的科学合理布局结构,为形成海湾型经济结构奠定空间布局和物质基础。

建立区域科学与合理的高端产业结构。

从一般意义讲,现代科技产业化转化而成的独立的工业或者是服务业门类,称之为高端产业;现代城市依靠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新型产业与新兴产业,也都列入高端产业的范畴。近期,国内权威性主流思路从高端产业的概念与内涵出发,达成的共识是,高端服务业主体内容包括以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金融业、电信业、综合商贸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培训业、医疗保健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环境管理和旅游业等十大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产业的主体内容包括: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环保产业及与环保产业关联度超过0.5的产业等高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走高端化的行业与产品;高端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的标志性产业。

山东经济要真正实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海洋经济重要增长极的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区域科学与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现代产业体系。其正确思路是,全面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部署,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城市的产业布局水平。特别需要突出以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蓝色经济内涵性发展。同时建立科学的高端服务业结构,特别要建立与青岛城市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现代国际区域金融中心,加快提升青岛股票、债券、外汇、货币、期货、黄金、产权等重要市场的功能和国际化程度,确立城市在城市群和经济圈、乃至世界范围内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清算的中心地位。

建立区域科学与合理的人才结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人及人的创造力;创造力的首位元素是人持续不竭的创意力;创意力的物质空间基础是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直接决定着人才结构的科学与合理。显然,人才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体组成部分,只有建立起科学与合理的人才结构,才能形成富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经济结构,要突出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从全省的角度看,山东作为具有相对完整经济体系的大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完全应该建立相对完整、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特别要从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着眼,不能把人才问题仅作为口号写进文件,更重要的是必须以建设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把握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不同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形成巨大的人才聚集力。

二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如青岛这样的中国特大型城市,要打造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第一基地城市”,必须形成支持特色经济发展的相对完整、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

三是实践已经证明,单个的市县层面绝对不会形成推动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体系,唯有借助“外脑”,才能形成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不会借助“外脑”,舍不得必要的资金投入,绝不会形成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也很难完成预定目标。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