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碳汇渔业 实现一举多赢——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

来源:中国海洋报记者 崔鲸涛   发布时间:2015-05-20 21:40:55 

■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义务造林50万公顷以上。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应积极发展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抢占蓝色低碳经济技术高地。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曾被人们视为传统产业的海水养殖业如今有了新的身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去年中国工程院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召开的一次咨询研讨会议上,海水养殖和海洋药物已被归到新兴的生物产业中。海水养殖业的产业性质为何发生了巨大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拥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在低碳经济时代,对于海洋大国而言,发展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具有重大意义。

究竟何谓碳汇渔业?发展碳汇渔业的意义是什么?碳汇渔业能否成为推动渔业新一轮发展的驱动力?日前,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碳汇渔业”概念的提出者——我国著名海洋渔业与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

发展碳汇渔业具有战略价值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而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上述目标主要是通过节能降耗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通过工业手段或者生物固碳来固定并储存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来实现,即把減排和增汇视为同等重要的两项措施。“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通过工业手段封存温室气体,成本高、难度大,而通过生物碳汇扩增,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从而,生物碳汇扩增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而言意义重大。在低碳经济时代,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应积极发展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抢占蓝色低碳经济的技术高地。”唐启升院士说。

何谓碳汇渔业?唐启升院士解释说,渔业碳汇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已经转化为生物产品的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这个过程、机制和结果使生物的碳汇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实际上提高了水域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汇渔业是指直接或间接吸收并储存水体中的二氧化碳,进而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各类渔业生产活动,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以及捕捞渔业等。简而言之,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可能形成生物碳汇,相应地亦可称之为碳汇渔业。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吨,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以碳计为55亿吨,其中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20%~35%,大约为20亿吨,而陆地仅吸收7亿吨。“因此,海洋这些先天的优势使其成为一个巨大的固碳容器,这也就使得发展碳汇渔业独具战略价值。”唐启升表示。

海水养殖业走上新兴产业道路

“碳汇渔业在生物碳汇扩增战略中占有显著地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很大的产业潜力。”唐启升院士说:“发展碳汇渔业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它不仅可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时对减排和缓解水域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

对于我国来说,大规模的贝藻养殖对浅海碳循环的影响明显。唐启升院士介绍说,目前国内海水养殖的贝类和藻类每年使用浅海生态系统的碳可达300多万吨,并通过收获从海中至少移出120万吨的碳。新的研究也表明,在过去20年中,我国海水贝藻养殖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如1999年到2008年间,通过收获养殖海藻,每年从我国近海移出的碳量为30万吨~38万吨;而通过收获养殖贝类,每年从我国近海移出的碳量为70万吨~99万吨,其中67万吨碳以贝壳的形式被移出海洋。两者结合在一起,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为100万吨~137万吨,相当于每年移出440万吨二氧化碳;10年合计移出1204万吨碳量,相当于移出4415万吨二氧化碳。如果按照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量,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义务造林50万公顷以上,10年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400亿元。

唐启升院士认为,海水养殖是海洋碳汇渔业的主体部分,就其产业性质而言可以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海水养殖不仅改变了中国渔业生产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同时也改变了国际渔业生产的方式和结构;第二,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看,到2030年我国16亿人需要增加1000万吨水产品,海水养殖将是主要的支柱;第三,从产业产出的贡献看,发展海水养殖业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第四,从产业发展的科学内涵看,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将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突破点。“海水养殖业有希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绿色的、低碳的新兴产业的示范。”唐启升院士说。

应加强对碳汇渔业的认识与研究

唐启升院士表示,有目的地发展碳汇渔业,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渔业经济效益,强化碳汇功能,还可具有赚取可观碳信用额度或增加国家碳汇储备的潜力。因此,迫切需要围绕与渔业活动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循环的动态机制等开展综合研究,并建立相应的长期监测观察台站。这些工作应该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总体行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加以重视。

唐启升院士同时坦言,我国对碳汇渔业的基础研究不足,尚未在碳汇渔业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和增汇科学途径等基础性研究,也没有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碳通量观测研究网络。此外,在渔业方面也缺乏较为长期而固定的科研团队、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为此,唐启升院士对发展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提出建议︰一是端正认识,强力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充分发挥渔业的碳汇功能,为发展绿色的、低碳的新兴产业提供一个示范的实例;二是大力推动规模化的海洋森林工程建设,包括浅海海藻()床建设、深水大型藻类养殖和生物质能源新材料开发等,进而促进近海自然生物碳汇的恢复和保护;三是尽快建立我国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开展针对性的基础研究,科学评价渔业碳汇及其开发潜力,探索生物减排增汇战略及策略;四是积极参与建立一个全球的蓝色碳基金,推动我国海洋固碳和碳汇渔业建设。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