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渔业资源保护和渔民该不该捕捞小鱼、市民该不该吃小鱼有多大关系,还真要看怎么说,从哪儿说。从专家的角度看,小鱼就是资源,预示着渔业的明天;而在商人眼里,大鱼小鱼都是商品,小鱼也是钱。在家庭主妇眼里,大鱼少且贵,小鱼味道也不错,还便宜;但在渔民眼里,只要能捕到鱼,哪怕是小鱼,全家就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在记者眼里,这小鱼是线索,是新闻,而在普通消费者眼里,现在肉那么贵,有钱的吃大鱼,没钱的吃小鱼顺理成章。再换个角度看,对贫困渔家而言,这小鱼也许就是孩子的学费,就是医药费。在这种情况下,让所有渔民不捕、让所有市民不吃小鱼,恐怕不太现实,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近年来海里的鱼的确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原因是多方面的,捕捞过度,污染严重,生态被破坏等等。尽管政府也采取了一些休渔、放流的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没有能从根本上扭转渔业资源衰退的现状。比如,设了休渔期,期望鱼能长得大些多些,可休渔期过后,却发现鱼的数量、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变,甚至还会有鱼种消失,于是又呼吁延长休渔期。其实,延长几天休渔期和不捞不吃小鱼一样,与恢复渔业资源也没有什么必然、直接的关系。看看每年沿海开渔时的万船齐发、开捕后的一网打尽,就清楚地知道鱼为什么越来越少、资源为什么难以恢复了。
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使渔船激增,进而导致过度捕捞,渔业资源急剧减少,传统的捕捞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的生产生活。即,近海渔业捕捞能力盲目增长,已远远超过近海渔业资源的增长能力,这才是我国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渔业资源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工程,需要多管齐下。想想市场上那些小得让人心疼的“鱼子鱼孙”,三四厘米长的面包鱼、五六厘米长的小黄花鱼、核桃大小的螃蟹、树叶大小的偏口鱼,只是简单地号召不吃不捕小鱼已远远不够了。现在最需要的是,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我国目前的渔业生产模式进行全面更新,其重点是妥善做好渔民的转产转业,改变渔民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适度捕捞,最终实现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