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与生命之谜

来源:舟山科普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47:29 

雄性虾、蟹等海洋甲壳动物均具有出色的两个交尾器,当然,雌性也同样具有两个生殖器,只有这样才能相互配合交尾。我们知道,生活在陆地上的甲壳动物多为体内受精,而在海洋中生活的甲壳动物,体内受精的种类就不多了,它们在海中排放出卵子和精子,让这些生命的延体自然结合。可以想象,这些排放在体外的卵子和精子,受精率是很低的,这取决于排放卵子和排放精子是否同步,以及卵子和精子自然结合的机遇程度。在这方面,人们对蟹的繁殖过程有较多的了解。此外,几年前一直引起人们注目的还有海参,尽管海参只有一个生殖腺,但它可利用几乎遍布半个身体的触角来排卵放精。最近,有人偶然发现一种甲壳动物在海中一齐排卵的情景,并将其摄入镜头。观察它们排卵时的神态,令人赞叹造物主的神功。海洋中的鱼类也不例外,它们大多是体外受精的。对于不善集群的鱼类,为了受精保险,它们不得不采取温和的交尾术——“接吻”,来获得较好的受精效果。

受落潮的影响,从潮间带迁移到浅海居住的动物,其排放精卵也是很富有剧戏性的。其原因是,在满月或新月之时,正是大潮的时候,它们就乘这种机会集中进行交尾和其他繁殖活动。就鱼类来说,星点东方鲀的产卵是人们最为常见的,且潮间带的上部没有吞吃卵子的鱼。像这样特异的繁殖习性,以及如此发达的繁殖能力,使人们对此发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沙蚕繁殖期的群游和相手蟹的无集群产卵,都是在一定的季节进行的。在涨潮的月夜,各地均可见到这种有趣的“分娩”。待潮涨到不能再涨的时候,数万个卵子由雌性蟹,通过激烈的腹部开闭运动排放入水中。这一瞬间,孵化出来的水蚤幼虫,一齐破壳而出,随着退潮游向大海,开始它们的新生活。这种自然界的繁殖壮举,无论几度观察,都使人激动不已。

追溯动物的进化,人们不会忘记海洋是各种动物的故乡这一事实。从海洋中萌发、分化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生命,长足的就在陆地居住,不久就依次遍布在森林、草原、天空等栖息地。还有另一部分动物留在海洋中生活,这也许是出于保持自然界平衡的缘故吧。人类的进化也沿袭着这一过程而自然地进行着,并与海生动物一样具有水中生活的习性。假如你有幸观察到胎儿在母体羊水中的发育过程,以及水中分娩,那么,以上说法是不难理解的。难怪日本居民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人在涨潮时生,落潮时死”。(译者本人的家乡也有类似的说法)。根据人的本能直觉,人类或人类的祖先都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勿庸置疑的。

人的生死与潮汐涨落的某种关系,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最近日本琉球大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并作出了“无根据的传说并不为过”的结论。也就是说,目前,人们还未找到科学根据,但并不能一律视为谬误。19851986年,在日本冲绳岛内出生人数约为4.1万人。分出出生与死亡两种情况,并将出生和死亡的时间、地点和死因,放入分析系统进行涨落潮的情况比较。结果表明,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大体一致,并不排除生死与潮汐涨落之间的关系。据统计,从早6时至晚4时;死亡人数占多,而这一时间段,在当地正是落潮的时间居多。相反,出生多在涨潮的时间段。可以这么说,人的生死与月龄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像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想当然的,有待于科学的解释。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