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杀海豹 加拿大进退两难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1:48:10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加拿大的海豹捕猎业由来已久。居住在北方的因纽特人自古就有捕猎海豹的生活习惯。进入21世纪,世界海豹皮毛需求量突然大增,加上一些亚洲国家兴起食用海豹类保健品,令加拿大一些人绞尽脑汁,以各种借口力图扩大海豹捕猎量。一些组织和个人宣称,海豹繁殖速度太快,导致加拿大最主要的渔业捕捞品种——鳕鱼数量锐减,因此必须捕杀海豹以 “保护鳕鱼资源”,海豹最多的纽芬兰省甚至曾提出捕杀400万头海豹的 “宏伟计划”。

2004年,加拿大宣布放宽捕捞海豹限制,理由是海豹数量过多,不属于珍稀动物范畴,此后3年内100万头海豹被捕杀。2010年,加拿大政府进一步放宽捕捞限制,规定当年的海豹捕捞配额为格陵兰海豹33万只、灰海豹5万只、冠海豹0.82万只,创造了年度捕捞配额的新纪录。加拿大目前所捕杀的海豹总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丹麦的自治领格陵兰,两者年捕捞总数相加,相当于全球总捕捞量的一半。

然而许多动物保护组织人士对加拿大的捕捞借口不屑一顾,他们称,2004~2006年,平均每3头新出生的海豹,就有一头死于捕猎,且捕猎海豹的手段极其残忍,许多海豹在被打昏后就被活活剥皮,尽管加拿大政府规定,禁止猎杀皮毛仍为白色、出生不满12天的小海豹,但据统计,95%被猎杀的海豹仅有12天到3个月,因为小海豹游泳技能还很不娴熟,不愿离开冰面,更容易捕杀。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欧美动物保护浪潮兴起,消费者对动物毛皮制品由欣赏转向抵制,欧美先后在本国范围内禁止海豹毛皮消费和贸易。20095月,欧洲议会通过有关禁止海豹产品在欧盟市场交易的法案,规定自2010年起,在整个欧盟范围内,不得进口以商业目的捕杀的任何海豹类产品。

目前欧盟、俄罗斯已全面禁止海豹类产品进口,美国、墨西哥等国也已禁止海豹皮毛及制品交易,全球除加拿大外,仅有挪威、俄罗斯、格陵兰,以及非洲的纳米比亚,仍允许合法从事商业性海豹捕捞。

但加拿大却坚持 “正当人道捕猎海豹的权力”:20095月,加拿大前总督庄美楷在北方努纳武特地区出席因纽特人社区聚会,当众摘食海豹心脏生吃;20102月,G7财长峰会在加拿大伊魁特举行,东道主将海豹肉列入宴会食谱;同年3月,加拿大参议院又上演了30名官员、议员集体吃海豹肉的一幕,包括联邦渔业部长谢伊、最大反对党联邦自由党领袖叶礼廷等人参加了这次 “聚餐”,这被认为是向欧盟和国际间反海豹捕猎势力的公开挑战。

加拿大海豹产业收益其实并不大,在东北部因纽特人聚居区,约有1万多户渔民以捕杀海豹为生,每年商业捕杀海豹贡献税收不到2000万美元,不到加拿大渔业总收入的5%,即使加上和海豹捕猎相关的一些产业,如观光和保健品产业的收益,在加拿大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微不足道。

然而以海豹捕捞业为生的,几乎都是北方民族因纽特人等原住民,这些人数量不多,分布却极为广泛。传统上,这些北极地区的领土、领海主权存在争议,加拿大和丹麦、俄罗斯、挪威等都有北极领土纠葛,偏偏近年来气候变暖,北冰洋冰盖逐渐消融,其航运、渔业价值和丰富的油气蕴藏量,令加拿大绝不愿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地方退让,争取当地原住民的支持就显得极为重要。正因如此,上至总督,下至普通政客,都争先恐后地表演 “海豹秀”,甚至不怕招惹国际是非。

当然,加拿大本身也是个重视环保和动物保护的国家,许多政治家和知名人士都反对捕猎海豹。一项民调显示,在加拿大全国范畴内,有近70%的受访者反对商业性海豹捕猎,但在 “北极主权”情结主导下,加拿大官方恐怕难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出让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