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启:推进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工程 提升水产养殖业的质量和效益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50:17 

目前我省淡水养殖多以“四大家鱼”、鲤、鲫鱼为主,约占整个养殖产量的90%,由于养殖过程中种质退化、生长缓慢和病害增多,导致养殖效益普遍下滑。随着湖泊拆围和水库限养,如何进行养殖结构调整,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生产出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的水产品种是目前我省水产养殖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各地也陆续开发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如黄河口大闸蟹、黄运甲鱼和微山湖乌鳢等名优品种已成为我省淡水养殖的主打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渔业品牌和无公害水产品,远销到欧美、日本和韩国等市场。临沂泥鳅、微山湖河蟹、泰山赤鳞鱼、东平湖青虾等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大大提高了我省水产养殖业的质量和效益。事实表明大力发展低碳循环渔业,优化养殖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以最少的资源能耗获得最大的产业效益,将是“十二五”我省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之路。

一、推进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工程是做大做强做优我省水产养殖业的根本出路

一是名特优新品种是现代渔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载体。多年来,我省水产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机构以水产苗种繁育技术、选育技术和新品种引进为重点,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一批名特优新品种被开发并形成产业化,一批传统养殖品种经提纯复壮,成为优势主导增养殖品种。先后对美国条纹鲈、淡水黑鲷、淡水鲨鱼、澳洲宝石鲈、罗非鱼等十余个品种进行了繁育技术研究和推广示范工作,泥鳅、甲鱼、河蟹、乌鳢等名优新品种已成为水产增养殖优势主导品种。

二是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工程是推进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开展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工作,有利于水产养殖品种提高品质,满足人们对水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本着结构上调优,品质上调高,机制上调活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调整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精品渔业,提高渔业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十二五”期间我省淡水渔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是发展名优新品种产业化工程是我省“十二五”黄蓝战略现代渔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水产增养殖业正处于调整养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发展名优新品种产业化工程,可以改善我省水产养殖结构,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国家两大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实施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工程,完善名特优新品种体系建设,实行区域化、规模化开发,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关联群,以特色和规模优势占领市场,加快推进我省现代渔业建设。

四是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工程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中央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完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业,促进水产品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设施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水产养殖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渔业。

二、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进程中的瓶颈和困难

我省淡水养殖至今大多仍沿袭传统的生产模式,多以常规鱼类养殖为主,片面追求数量的扩张,以资源损耗和水体质量下降为代价,而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养殖户普遍缺乏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的能力,制约了我省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进程。

一是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水产科技含量偏低。尽管我省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体系已有了较好基础,但与发展现代渔业的要求相比,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在品种种质保存与选育、良种质量与供应等方面存在技术上的瓶颈,科技成果转化明显不足。有些养殖者受利益驱使,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追求稀特品种。一些科研单位只追求短期效益,对名优鱼类的研究总是停留在人工繁殖、苗种生产的水平,缺乏对营养需求、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名优鱼类的养殖因此而科技含量低,导致市场生命力弱。有些引种驯化工作没有和选育工作相结合,原良种保护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导致种质混杂退化,丧失其原有的优良经济形状。随着品种养殖规模和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流行日趋严重。养殖户普遍缺乏名特优水产品的健康养殖技术,部分生产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些养殖户不规范用药的情形较为严重。

二是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配套体系相对滞后。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薄弱,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支撑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如何引导农户进行名优鱼类的养殖及经营,培养一部分人作为市场经纪人,促进市场平稳运作,使淡水名优鱼类养殖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发展;如何把握好政策机遇,进行体制、观念改变和资产重组,也是我国淡水名优鱼类养殖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水产品加工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淡水名优鱼类的健康发展。

三、“十二五”我省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要破解当前面临的困境,“十二五”期间,我省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将继续推动结构调整优化,重点在品质优化、增值增效和产业升级上求突破,同时要协调好生产与加工,大宗品种与名优品种等几个关系,确立优势主导品种,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将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提高产业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形成整体优势,规避风险,增强竞争能力,真正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调整,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产业化经营。

() 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养殖结构,努力提高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水平。根据我省养殖水域分布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全省淡水养殖业重点建设“二区一带两片” “二区”即: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和南四湖东平湖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区,重点发展海参、河蟹、南美白对虾、大鳞副泥鳅、四鼻孔鲤鱼、黄颡鱼、黄鳝、乌鳢和银鲫等名特优品种。“一带”即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实施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重点发展鲶、黄河鲤和中华鳖等特色品种。“两片”即大中型水库特色品种养殖片和都市休闲渔业片,发展温()流水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重点发展罗非鱼、中华鳖、泰山赤鳞鱼、虹鳟、鲟鱼和日本锦鲤等名特优新品种。

积极推进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水平。面向市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企业(如泗水的泉林渔场、广饶的甲鱼养殖场和莱芜、枣庄的网箱养鱼大户、白云湖的养殖协会等)培育成为龙头企业;选择一些区域优势明显,产品销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如利津、垦利、博兴县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垦利、微山、东平县的河蟹养殖;微山鲁桥和东平戴庙的乌鳢养殖;泗水、临朐、淄博的鲟鱼与虹鳟养殖;聊城和章丘的甲鱼养殖),实行政策倾斜,给予重点培育,加快建设成为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占有份额高、经济效益和带动农户覆盖率高的龙头企业,走工农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之路

()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名特优新品种的质量和档次。目前,我省淡水名优鱼类养殖业普遍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养殖成本太大的问题。科研单位应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强名特优新品种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集成、创新、熟化和推广,举行养殖技术培训班,为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可以和一些有潜力的养殖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山东省水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无论是养殖协会还是加工企业都要强化以标准建品牌、以质量创名牌、以名牌争市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水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竞争优势。

()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名特优新品种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像扶持优势区域农业一样,加大对优势渔业区域的政策性投入,加快试行水产良种补贴,加大扶持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渔农得实惠,推进优势渔业区域上规模。大力支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标准化鱼塘改造、优质鱼项目和渔业良种工程等重点项目。深入推进水产大县创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名特优水产品产业带。

当前,我省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应着力解决两大突出难题,是在规模养殖区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培训、示范、带动渔民健康养殖;二是新建一批水产良种场,确保名特优鱼苗鱼种供应。

当前正值“十二五”的谋划之际,我们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使我省水产养殖业在培优扶强上突破,在寻求特色品种上突破,在发展机制上突破,在科技创新上突破,使全省名特优新品种产业化发展有质的提升,促进我省水产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亮点更亮,实现水产大省向水产强省的跨越。

作者:李秀启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