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我们身边的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在经济领域日趋自信,但是,这一点也许在稀土金属的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大部分稀土金属排在元素周期表的底部,具有独特的化学特性,用于制造电池和风力涡轮机等,往往被视作中国的王牌。该国的供应大约占到全球总量的95%。然而,我们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当中隐藏着值得中国警惕的东西。
鉴于最近的事态发展,人们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北京上月底宣布,今年上半年的稀土出口配额将比上年同期减少35%。中国把某些稀土的出口关税(原来是0-15%)上调至25%。北京显然有意基于政治考量供应稀土。铺天盖地的报道说,日本去年与中国发生海上领土争端后,中国中断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
本次减少出口的出发点之一可能是好的。开采稀土的环保成本极高。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完全把这些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为相当一部分稀土是从非法矿井中开采出来的,而这些矿井完全无视环保要求。北京显然已经开始着手加以整治,之所以减少供应并提高价格,只不过表明价格开始向开采的实际成本靠拢。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真正的环保应该是在开采的时候加强管理并伴以税赋。北京并未遵循这种途径,表明还有其他动机在发挥作用。
比如陈旧的行业政策。要知道,原材料的出口配额和征收的税赋并不适用于含有稀土的制成品。因此,躲避配额的手法之一是把工厂迁到中国。除此之外,中国国内企业能比外国工厂更方便地获取稀土。这表明,目的是鼓励外国企业把制造活动(连同相关技术)转给中国企业。
听起来很聪明,但从几个方面看,可能会事与愿违。
已经有迹象表明,由于价格上涨,加上供应不稳定,有些企业正在重新考虑是否要使用稀土。通用电气公司的科学家史蒂文·杜克洛去年 11月告诉路透社记者:“事实上,许多(产品)和制造程序是在原材料充足的情况下设计的。”如今,通用电气公司正在实施一个项目,目的是把制造风力涡轮机所需使用的稀土减少80%。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采矿技术也在根据市场的趋势发生调整。拥有加利福尼亚州芒廷山口稀土矿的钼矿公司表示要开发一种比较环保的新采矿法。首席执行官马克·史密斯不愿透露开发此项技术的先期投资额,但他极力强调,如果将这项技术投入使用,单位运行成本将低于中国。
至于中国力图吸引更多高价值制造活动的目标,并不像北京希望的那样有道理。其他国家使用稀土的企业已经投资建厂,不太可能迅速予以放弃。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长期以来的忧虑仍会促使外国企业放弃在中国开展生产。
所有这些表明北京的行业规划人员正在与外国发明家展开较量:在现有工厂达到报废年限之前,外国人能研发出少使用或者多开采稀土的技术吗?如果能,他们研发的尖端技术很可能不会在中国投入使用。
结论是,稀土棋局的一个关键是中长期的发明革新,另一个关键是增加供应。在这个问题上,北京可能也会弄巧成拙。推动别国发明革新的主要因素是价格高和供应有限。北京想要通过出口配额和税收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刻意打造了一种双重定价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中国制造商不会面临外国同行那样沉重的压力。
这是一种短期的好处。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北京迫使外国企业比中国企业付出更多的努力,就显著增加了其他国家实现新的重大技术突破的可能性。如果北京以为自己比市场更聪明,将会付出惨重代价。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