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将成为“十二五”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53:5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再起航

主打海洋经济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国务院已于14日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兼顾海陆统筹的区域发展的战略,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首个国家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而且在促进区域协调和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此前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表示。

山东半岛蓝潮涌动

根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的陆域,共涉及51个县市区,总陆域面积是6.4万平方公里,同时包含15.9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作为我国最大半岛,山东半岛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接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鲁东大学蓝色经济研究所所长刘良忠此前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山东省虽然早就在计划中,但是真正提升日程,还是从2009年春天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做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示开始。

“从2009年总书记视察山东以后,省里面就一直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做着准备。可以说,国务院批复《规划》,使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早在预料之中的事情。只是没有想到《规划》会成为今年的第一个批复的项目,这一点,确实给山东省各界带来很多鼓舞。”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道。

费云良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所谓半岛蓝色经济,业内人士比较认可的观点是,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的载体作用,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

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费玉良坦言,从这份《规划》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打的就是海洋经济,这也契合了国家“十二五”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方向要求。

“转变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从而推动海陆联动发展和海洋综合管理。”上述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工作人员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

《规划》致力于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并打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到201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基本建立,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2020,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规划》提出上述目标。

加强青岛龙头地位

据费云良介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海陆空间布局上已在《规划》中体现,将构建以青岛为龙头,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的胶东半岛海洋高端优势产业聚集区。把青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在科技教育上,建设青岛海洋教育科普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给青岛带来诸多发展机遇和实惠。青岛将做到四个先行:即体制改革先行、科技创新先行、产业发展先行、对外开放先行,形成以环胶州湾为核心,东西两翼展开的蓝色经济带。”费云良表示。

近年来,青岛海洋经济发展较快,2010年更是取得长足发展,预计全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可达1400亿元,实现增加值550亿元,约增长16%,青岛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了临港石化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临港产业集群。

“青岛作为山东,甚至整个黄河流域的龙头城市,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如能抓住机遇,青岛在自身得到大发展的同时也将会推动整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程。”费云良说。

据《规划》,未来十年,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将按照“海陆统筹、科技带动、集聚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开展蓝色经济区建设模式先行试验,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培育海洋新兴和高端产业,成为国家蓝色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引擎。

蓝色狂飚 给力广东“十二五”

在全国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广东以4114公里的海岸线居全国第一。而在全国海洋经济版图上,广东成就同样骄人,海洋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

海洋经济给力“十二五”

去年1230,在湛江开幕的广东省首届海洋经济博览会,全面展示广东海洋经济成就。据了解,“十二五”末期,广东将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2009年翻一番。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蓝色经济区,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省。

同年12,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国家海洋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时就表示,因海而兴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的重要特征和突出优势,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是广东新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大战略。

据了解,“十一五”时期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7.8%,超过广东GDP增幅。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800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屈家树透露,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议,即将批准实施。未来五年,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的目标是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

在三大海洋经济区的基础上,该省将推动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加强与港澳海洋产业合作,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东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西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在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国务院确定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和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双试点”地区,广东省有望在壮大并完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探索解决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上种好“试验田”。

王宏介绍,目前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3+N”的经济区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除了在布局方面寻求创新之外,“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培育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集群,形成门类齐全、高端发展、创新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能利用主打低碳牌

海洋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资源,广东这个海洋大省日渐卷起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利用热潮。在本届海博会上,不少广东研究机构和企业都争相演示研究开发中的清洁低碳的海洋能利用装置。

广东海洋大学研发的利用潮汐能的海水淡化及发电装置系统吸引了众多人围观。广东海洋大学博导凌长明表示,通过这个装置,可以使原来只有两三米高的潮汐能通过转换变成60个大气压的能量(相当于600米高海水的能量),从装置通过反渗透膜就可直接流出淡水,而且成本比较低。

中山一民营企业研发的波浪能静水层发电项目也是利用海洋能的节能低碳项目。该项目将众多浮体连接起来放到近岸或者深海,通过浮体的运动产生能量发电,深海风电可进行送电上岸。该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不久将在珠海实行海上实验,目前不少企业上门咨询设备购买事宜。“单机10~50千瓦,成本6000/千瓦,比传统火电5400/千瓦略低,比风电10000/千瓦低不少。”该项目负责人称。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目前,广东海洋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不足:追求经济指标偏重,控制生态力度偏轻;传统产业比例偏重,新兴产业比例偏轻;珠三角比例偏重,粤东、粤西比例偏轻;近海资源开发偏重,深海远洋开发偏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提出,“首先,广东需要坚持海陆统筹,推动全省海洋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海陆优势互补,各区域产业互动。其次,需要加快海洋开发向深海发展,促进海洋产业高端提升,拓展海洋发展新空间。再次,积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另外,向晓梅提出,广东应率先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不断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建设“海洋强省”,努力争当全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把广东省建成提升全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据悉,目前,国家已经启动三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经国务院批准,山东、浙江、广东三省被确定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地区,试点工作于201079日在山东青岛正式启动。

蓝色经济造新蓝海

向海洋要蓝海,将是全球经济及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取向。

众所周知,海洋是地球第一大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公共资源,具有无限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国土、人口和海洋,是现代国家发展壮大的三大基础战略资源。

14,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发展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瓶颈期,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为谋求发展空间,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国家战略利益竞争的视野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并加快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海洋发展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广东省的蓝色经济发展为例, “十一五”时期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7.8%,超过其GDP增幅。为“十二五”规划中着力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一个很好的示范。

结合“十二五”规划对海洋工作作出了的全面部署。海洋经济将是国民经济新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1.964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53%,新增就业52万人,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我们务必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缺乏全局性的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区域间海洋产业同构、临港产业布局类似,存在重复建设的倾向。二是产业同构问题比较突出,区域间如造船、钢铁、原材料加工、重化工、电力工业等雷同;三是近岸海域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突出;四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五是区域间的优势特色不突出,大多以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海洋高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与此同时,在发挥海洋区位优势与开发海洋资源时,应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需要坚持海陆统筹,推动全省海洋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海陆优势互补,各区域产业互动。其次,需要加快海洋开发向深海发展,促进海洋产业高端提升,拓展海洋发展新空间。再次,积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后,不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更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海洋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实现人与海洋的协调发展。

从国家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海洋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一大趋势。如江苏沿海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横琴、海峡西岸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等5个沿海经济区布局,加上原有的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等经济区,如今又增添了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将蓝色经济打造成下一个新蓝海,就是要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支撑、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和易于吸纳高素质劳动力等优势。率先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不断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建设“海洋强国”,提升我国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