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海洋生物新技术 青岛多家企业掘到"金矿"

来源:半岛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1:54:37 

青岛贝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专家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将来的胡润百富榜上,一定会出现很多海洋生物企业,并且可能出现青岛的企业家。”112,青岛贝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科说 。凭借着强大的科研实力,青岛的海洋生物领域正涌现出一项项国际领先技术,成为岛城部分海洋生物企业的“造富”工具。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也向这些企业伸出了橄榄枝,依托海洋生物技术而生的财富神话,即将在岛城上演。根据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青岛市将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无疑又给这场刚刚兴起的“造富”运动添了一把火。

一家企业一月推掉七家“风投”

112下午,青岛贝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荣军,接到了北京一家战略投资机构的电话,询问公司是否需要资金支持。“这已经是近一个月来推掉的第7家投资机构了。”曹荣军介绍说。

贝尔特手里到底握有什么宝贝,能引起如此多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这得从该公司生产的硫酸软骨素、胶原蛋白和甲壳素等原料产品说起。曹荣军说,很多人都用到的滴眼液中,硫酸软骨素是最主要的成分,而一些治疗骨关节痛、神经痛的药品中也含有大量的硫酸软骨素。

“目前全球每年需求硫酸软骨素近万吨,80%在中国生产 ,而山东又占据了国内总产量的80%。”曹荣军介绍,我国业内最大的企业目前年产能不超过300吨。原因在于,“硫酸软骨素主要从动物软骨中(如鲨鱼等海洋生物)提取,传统的做法是在原料中添加强酸强碱,破坏掉动物软骨中其他成分后,再进行提纯。”曹荣军说,不仅包括胶原蛋白、骨油、肉骨粉等在内的成分被大量浪费,而且提取过程产生的污水还会严重污染环境,企业产能都受到环保部门的限制。

而贝尔特和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药学院等科研单位联合研发的清洁化联产技术,不仅能使海洋生物软骨中的成分全部提取,提高了利用率,增加了产值,而且整个生产过程还不会产生任何污染,一举解决了在国际业界都很挠头的难题。

岛城多家企业掘到海底“金矿”

事实上,除了贝尔特以外,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因研发了“壳聚糖止血”技术,也先后被30余家投资机构相中,该公司从雪蟹腿上提取的药用材料不仅具有止血、止痛的作用,还可以被制成人造角膜和人造血管。

青岛海能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凭借着“海能鲍参酒”,与美国万通投资银行控股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谋求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青岛海芬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研发的新型海洋生物环保消毒剂,摒除了传统化学消毒剂污染环境的弊病,已经成为了传统消毒液的新型替代品。

青岛贝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荣军说,“海洋生物的资源相当丰富,谁掌握了原料以及技术优势,就等于掘到了海洋生物产业的财富金矿。”

掘金不易

搞研发要“板凳甘坐十年冷”

“海洋研究领域有个说法,目前青岛只是座海洋科技城 ,并不是海洋产业城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刘万顺介绍,目前青岛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海洋科研教育机构28所,科研人员占全国大约三分之一。在国家级海洋科研成果中,青岛每年都占40% 50%。但一大部分还躺在实验室中,或者被国内外其他企业挖走。

尽管已经有岛城企业尝到了“甜头”,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能率先在海洋生物领域掘金的人不会太多。

“根本上讲,海洋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起步也比较晚。”刘万顺说,相当一部分海洋生物技术还是陆生生物技术的延伸,高端技术的研发能力还不够强。而一项海洋生物技术要想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还要经过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实验室研发成功以后,还要经过小试和中试放大,如果稳定性能够保证,还要进行市场的验证。”刘万顺说,由于国家提高了对医用材料的审批门槛,海洋生物医药技术要想得到财富回报,需要耗费的时间更长。而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政府的扶持资金无异于杯水车薪。

青岛贝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荣军也证实,该公司的技术在批量生产之前,已经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发投入和中试生产。

“要想在海洋生物技术领域掘金挖宝,一定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研发劲头。”曹荣军说,该公司去年一边在烟台海阳投资5.2亿开建贝尔特(烟台)海洋生物产业园,打造亚洲最大的海洋生物制品与生物医药生产基地;一边在青岛高新区建设贝尔特总部大厦(行政中心)及海洋生物研发中心,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省药学院等单位一起研究胶原蛋白多肽、甲壳素、类人胶原蛋白的深度开发,制成了多种定向供应的海洋生物制品。

专家支招

成立顾问团规避投资风险

根据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青岛市将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刘万顺表示,目前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还停留在宏观层面上,要想对岛城海洋生物技术的成果转化起到重大推进作用,还有待具体实施细则出台。

事实上,市发改委发布的消息显示,2010年本市共有海洋寡糖、多糖、生物酶等13个项目在海洋生物产业园内落地;全市2010年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40%以上……这些不仅为青岛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奠定了基础,还为更多岛城海洋生物企业荣登“富豪榜”提供了可能。

“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青岛海芬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女士介绍,正是由于意识到海洋生物领域的巨大财富前景,该公司才转向研发海洋生物消毒制剂,成为国内首家涉足这个领域的企业。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刘万顺表示,目前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还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具体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我已经向有关部门建议,青岛应成立海洋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专家顾问团,对每年研发的技术成果进行评估,尽可能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 。”刘万顺说,这样才能实现海洋生物技术的财富回报。

青岛贝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荣军则认为,目前国内海洋生物制品领域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行业标准缺失的状况,应借着蓝色战略实施的契机,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并逐步淘汰落后的产能,使那些拥有高端技术的企业成为蓝色财富的引领者。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