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潮起 青岛构建海洋经济强市山东半岛核心区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到2015年,青岛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到2020年,青岛成为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成为充满活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典范城市。
在未来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青岛将做到四个先行:即体制改革先行、科技创新先行、产业发展先行、对外开放先行,并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总体空间布局,形成以环胶州湾为核心,东西两翼展开的蓝色经济带。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给青岛企业和居民带来诸多发展机遇和实惠。主要表现在:投资机会和就业岗位增多、广大城乡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青岛区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速、青岛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区域布局上,构建以青岛为龙头,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在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上,把青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在科技教育上,建设青岛海洋教育科普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
正当青岛谋划如何在未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走在前面,当好龙头,实现科学发展新坐标之际,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这个发展战略中,青岛作为山东的龙头城市,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必须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和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强市。
战略意义
为青岛在全省、全国战略分工中谋发展赢得重大发展机遇
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海洋始终是青岛最宝贵的资源,是青岛最大的本土优势,也是未来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青岛海洋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2010年更是取得长足发展,预计全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可达1400亿元,实现增加值550亿元,约增长16%,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目前,青岛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了临港石化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临港产业集群。
[NextPage]
工业园区方面,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基础设施实现投资100多亿元,入驻项目总投资额达到300亿元。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总长90公里的61条道路路基全部完成,海洋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招商项目31个,总投资200多亿元,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德生态园开工建设。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修建道路32条,交通网络框架初步形成。
海洋产业方面,武船重工海洋工程与特种船、中石油海洋工程、扬帆造船等项目竣工投产,中石化LNG项目、国际会展中心及水上度假城项目(一期)博览中心、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城商业街竣工,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施工进展顺利,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生产中心、712船舶电力所项目、702所深海装备试验检测基地等加快建设。
市发改委负责人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青岛市在全省、全国战略分工中谋发展赢得重大发展机遇,为青岛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政策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青岛市在海洋环境、海洋科研、海洋产业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彰显滨海城市和海洋科研城市特色,增强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青岛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统筹海陆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把海洋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青岛在更宽领域、更广空间上推动区域合作,更好地发挥在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青岛在山东乃至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未来目标
建成蓝色经济核心区,成为充满活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典范城市
根据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未来十年,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将按照“海陆统筹、科技带动、集聚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开展蓝色经济区建设模式先行试验,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培育海洋新兴和高端产业,打造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成为国家蓝色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引擎。
到2015年,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规模明显扩大,海洋优势产业基本形成,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青岛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到2020年,蓝色经济区建设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使青岛成为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成为充满活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典范城市。
龙头作用
先行试验、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高端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市蓝色经济办公室介绍,在未来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青岛将积极发挥山东的龙头作用,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NextPage]
开展蓝色经济区建设先行试验,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简言之,就是重点是做好四个先行:体制改革先行,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陆海统筹发展新模式,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科技创新先行,在海洋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产业发展先行,以海洋高技术产业为引领,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海洋高端新兴产业体系;对外开放先行,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新机制,全面提高青岛及半岛城市群国际化水平。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总体空间布局,有效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重点是推动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五个功能带动区建设,打造一批现代渔业、滨海旅游、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科普教育、海岛开发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以环胶州湾为核心,东西两翼展开的蓝色经济带。
培育高端产业,建设山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主要内容包括:优化提升一产,重点提升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发展壮大二产,重点突破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海洋防腐防污及医用纺织新材料、海洋船舶、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海洋生态环保、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工程建筑等十大海洋产业;突破发展三产,着力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教、海洋文化体育、会展金融业及海洋气象、海洋监测、海洋环保等社会咨询和服务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与改善胶州湾海域环境,实施入湾河流沿河污水管网建设和截污工程,逐步完成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加强环湾岸线保护,合理利用岸线资源,统一胶州湾岸线使用标准和要求;加强综合治理,建设胶州湾湿地保护区,搬迁改造污染企业,建立环境总量控制体系,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实现胶州湾功能区环境稳定达标。
居民实惠
带来良好投资机会和大量岗位,促进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总体方案》试点共6大部分18项、61条内容。除普试工作外,明确开展试点工作地点的有32条,即32个重点项目,其中青岛市西海岸海洋经济新区、青岛新国际机场建设、组建商业性蓝色经济银行等29个重点项目,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由此而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在促进区域协调和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将给青岛企业和居民带来诸多发展机遇和实惠。
实惠一:今后,青岛市将实施一批重点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如全面规划建设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等5个功能带动区,滨海商务旅游度假区、港口物流聚集区、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等一批蓝色经济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组织实施总投资6000亿元的近300个涉海重大项目建设,将为企业和居民带来良好的投资机会和大量就业岗位。
实惠二: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和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新经济区等,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试点方案,将进一步完善青岛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升整体功能,通过海陆统筹带动全市整体经济发展,促进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环湾发展“全域青岛”,有效促进广大城乡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实惠三: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青岛市将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国家级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现代海洋渔业基地、国家级出口海产品安全示范区、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等,筹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银行,建设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这将在国家层面确立青岛海洋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有利于更好地争取国家级政策支持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也将使广大居民从这些海洋产业中享受更多更好的实惠。
实惠四: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青岛市将创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青岛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和推广中心,依托青岛国家深海基地加快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和设备研发,进一步确立青岛科技创新地位,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NextPage]
相关链接
弄潮蓝色经济青岛优势显现
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青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优越的自然和区位优势。青岛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经济腹地延伸至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拥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海岛69个,天然港湾49处,海岸线长711公里,占全省的24%,滩涂面积375.3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2%,具有“山、海、城、文、商”有机结合的旅游资源优势。
雄厚的科技力量。青岛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28家,有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17位,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特别是高级海洋生物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同类人才的40%以上,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都在青岛发起,“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 (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项目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010年相继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城市创新能级急剧膨胀。
强大的产业支撑。多年来,青岛海洋渔业、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建筑、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海洋生物制品、药物、科教、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青岛经济的特色。比如,以大企业众多为特征的品牌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循环经济,以日韩合作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等。
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青岛港口集群目前基本形成,拥有生产性泊位94个,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世界第七位、第十位。董家口新港区开发建设正式启动。空港起降能力达到4E级标准,已开通94条国际、国内航线。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连接全国网络。中美、环东亚、亚太新国际海底光缆均在青岛登陆。地铁一期工程试验段、海底隧道、跨海大桥、铁路青岛客运北站、青荣城际轨道交通、海青铁路、青连铁路等重点项目,将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