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如何“再造山东”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55:50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半岛蓝色经济区内近1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与山东省陆域面积15.78万平方公里极其接近,也被公认为是一项“再造山东”的浩大工程。

山东半岛,我国第一大半岛,海岸线长度超过3000公里,地处环渤海区域南端、长江口岸以北,肩负黄河流域出海通道重任。

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

当蓝色经济遇上山东半岛,山东得天独厚的海岸优势似乎顺理成章地为蓝色经济拉起了起航的风帆。

定位:不只是环渤海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按照相关要求,未来的山东半岛将朝着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前进。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对本报记者表示,山东依托半岛的区位优势和条件,未来将对全国多个主要经济区产生较全面的影响。

作为全国最大的半岛,山东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接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以及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特殊的区位条件,山东半岛未来在全国区域版图上发挥的辐射作用将不仅限于环渤海地区。”陈秀山说。

按照早前各界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寄望,地处“接合部”战略要地的山东半岛,未来将力争打造成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以及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征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半岛主打“海洋经济”牌,无疑将为国家沿海开发开放带来新的增长极。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山东半岛发展现状处于相对劣势,发展空间很大。”黄征学说,山东若想发挥上述辐射作用,需待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及在海洋经济带动下相关优势产业的共同推动。

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山东省域内继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之后又一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山东再次站在了机遇大门之前。

根据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半岛蓝色经济区内近1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与山东省陆域面积15.78万平方公里极其接近,也被公认为是一项“再造山东”的浩大工程。

“机遇面前总有诸多挑战在阻挡。”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秘书长韩立民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明确山东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拥有近1亿人口的山东更需要认清自身必须迎接的挑战。

韩立民认为,对“再造山东”形成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山东的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尽管新兴产业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发展时间较短、起步较晚、占比较小的局面仍需突破,未来将担负更多的发展要务。

第二,区域间协调任务较重,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部城市间的协作需要注意避免内耗,力争促进合力发展,最终形成与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

第三,环境挑战,山东半岛作为全国最大的半岛,人口聚集度较高,未来的产业发展将为海洋环境和陆域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如何保护环境进而谋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关键。

第四,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逾6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如何带动山东省内其余陆域面积的发展,是半岛蓝色经济区首要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工作,海洋经济的“扬帆”将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引擎持续给力,促使区域经济触角向海洋全面延伸。

“处在黄河流域龙头要地的山东,未来通过海洋经济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发展正当时。”韩立民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